No menu items!

    热伤害不只中暑也可能「烧坏大脑」 医:闷热增加焦躁

    近日气温屡屡超过30℃,医师呼吁小心热伤害,尤其伤脑。(本报数据照片)

    台湾卫福部统计,今年5月截至18日,热伤害就诊统计271人次,相较于去年整个5月总计170人次,人数大幅增加,而光是5月18日就达26人次。卫福部提醒,近日已进入夏天的高温气候,切记「保持凉爽、补充水分、提高警觉」三要诀,预防热痉挛、热衰竭、中暑等高温热伤害发生。

    重症专科医师黄轩表示,热伤害不只会中暑,也可能伤到大脑。距离端午节还有一小段时间,气候已经又湿又热,高温警报响起,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防晒、防中暑,却忽略了高温会「烧坏」大脑。尤其大量出汗加速消耗体内水分、盐分,恐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真的很「伤脑筋」。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黄轩在脸书粉丝专页「黄轩医师 Dr. Ooi Hean」案例,高温烧脑是有科学根据的医学警讯,研究显示,高温会影响脑部的血流分布与神经传导,导致注意力、记忆力与判断力下降。他指出,大脑是最怕热的器官之一,当阳光直接暴晒头部时,很容易使人的脑膜充血,让脑袋当机。

    他提醒,当身体无法有效散热时,内核体温上升将进一步扰乱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所谓的「热性谵妄」(heat delirium)与认知混乱。有些人一到夏天,变得特别烦躁、易怒,黄轩以美国一项研究分析,高温会影响神经传导素的平衡,也会改变脑内多巴胺与血清素浓度,提高焦虑与冲动行为的风险。

    一项针对建筑工人与外送员的研究发现,在超过摄氏35 °C的工作环境下,运行力、反应速度与语言处理能力皆显著下降。另外,有研究显示,持续热暴露可能与罹患阿兹海默症的风险上升有关,推测与热引发的慢性神经发炎与脑部血管损伤有关。

    哪些人要特别小心热伤害?黄轩指出,老年人(脑血流调节能力下降)、幼童(体温调节系统未发展完全)、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长时间在户外或密闭空间工作者,这些族群对热的耐受性较低,更容易出现神智不清、语无伦次、甚至意识丧失等危险症状。

    除了高危险群之外,黄轩建议日常生活注意降温5要点,散发身体的热能。

    1.穿透气衣物、使用冷毛巾敷颈后与额头,能帮助大脑散热。

    2.多喝水、少喝酒,酒精会扩张血管、增加脱水风险,反而让热更容易伤身。

    3.定时进室内避暑,每小时至少找机会进冷气房休息10至15分钟。

    4.避免高温时段活动,尤其是上午11点到下午3点,是最危险的热时段。

    5.出现头痛、晕眩、讲话语意不清等情况,立刻降温就医。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