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展览《四季皆兵》,“它不仅仅是关于二战,更是关于加拿大华裔如何被接纳的历史”,“我们的使命是确保加拿大华裔退伍军人永远不会被遗忘”

温哥华的华裔博物馆推出全息影像展览《四季皆兵》,讲述二战中华裔为加拿大人身份走上战场的故事。
照片:Radio-Canada / Yvonne Chiang / CCM
Yan Liang发布日期:2025年5月16日晚上9点19分
恰逢二战胜利80周年,加拿大温哥华的华裔博物馆在5月14日(本周三)推出新展览《四季皆兵,A Soldier of All Seasons》,聚焦二战中华裔士兵如何“为加拿大人身份而战”的事迹。
华裔博物馆的行政总裁李林嘉敏博士(Dr. Melissa Karmen Lee)接受加广中文采访时表示,现在讲述这些华裔前辈的故事意义重大,正是他们的勇敢和牺牲真正挑战了当时加拿大根深蒂固的歧视。
二战开始前,加拿大甚至不承认华裔是公民,不承认华裔与加拿大人有平等的权力,不允许华裔做医生和律师等职业。
二战开始,唐人街的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军,希望加拿大社会看到,华裔也同样热爱加拿大,认同自己是加拿大人。
二战结束后,也是这些年轻的士兵牵头,成功发起了一场平权运动。部分因为他们在战争中展现出的爱国主义和勇敢献身精神,1947年《排华法案》被废除,华裔终于拥有了加拿大公民身份,拥有了投票权,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可以选择专业性的职业,可以在公共泳池游泳。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讲述他们的故事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关于二战,更是关于加拿大华裔如何被接纳的历史。
加拿大华裔军事博物馆馆长、卑诗省最高法院退休法官兼加拿大华裔博物馆董事会成员Randall (Bud) Wong表示:
我们的使命是确保加拿大华裔退伍军人永远不会被遗忘。
展览设在华裔博物馆三楼刚刚扩建翻修的空间。

参加《四季皆兵》展览开幕式的嘉宾,从左至右:Jack Gin, Jeanette G. Lee, 华裔博物馆行政总裁李林嘉敏博士(Dr. Melissa Karmen Lee), 华裔军事博物馆馆长Randall (Bud) Wong, 华裔博物馆董事会主席黄丽珠(Grace Wong),以及 Imogene Lim.
照片:Radio-Canada / Yvonne Chiang / CCM
永远不要遗忘
展览中着重展示的三位华裔二战士兵,他们从加拿大的唐人街走上欧洲以及亚洲战场,谱写了坚韧不拔、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
他们分别是:
Albert Mah,一位战斗机飞行员,他与兄弟 Cedric 一起,执行了数百次危险的任务,将重要物资从印度运送到中国,并幸存了下来。
George Chow,在诺曼底登陆期间,盟军飞机误炸了他的部队,导致他身边的两名战友牺牲,他也险些丧生。
Roger Cheng,他率领一队加拿大华裔士兵跳伞潜入婆罗洲敌后,为英国精锐部队136执行一项绝密的破坏任务。
展览入口处,展示着温哥华艺术家、一位二战老兵的侄女 Jeanette G. Lee创作的纪念作品,《透过凝视的屏幕,Through the Looking Screen 》—— 上面镌刻着我们收集到的华裔士兵的名字,以感人的笔触致敬他们的牺牲和功绩。
这次展览中呈现的一些物品图片等得到了华裔军事博物馆的协助,展示了一些从未公开过的照片。
策展团队还包括了 Catherine Clement, Naomi Louie, 李林嘉敏博士、凌慧意(Sarah Ling)。

展览中,关于理察.马的部分。
照片:Radio-Canada / Yvonne Chiang / CCM
全新科技呈现
李林嘉敏特别强调,这次展览涉及能够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因为当中使用了全息影像盒这样的新科技。
它叫做三维全息盒,是一个全息影像盒子。当你走进展览时,你会看到一个看起来像真人一样的华裔加拿大士兵,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全息影像,讲述着士兵的故事。它真的让士兵们活了过来。所有看到的人都对这个全息影像盒印象深刻。
她还告诉加广中文,这项技术是由一家华裔加拿大公司捐赠的,是这个研究所正在研发的技术。实际上,它可以运用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时装设计公司等,但这是它第一次出现在博物馆的展览当中,非常酷,带来全新感受。
华裔博物馆本周三推出新展览”四季皆兵,A Soldier of All Seasons“。
照片:Radio-Canada / CCM website
神秘的136部队
5月22日,华裔博物馆还将举办一场座谈会,邀请作家Catherine Little,介绍她的作品Endgame – The Secret Force of 136
。
136部队是当年英国军队为战胜日本而策划的一次神秘而危险的军事行动,据信有150名华裔报名参与,包括后来第一位当选联邦议员的华裔郑天华(Douglas Jung)。

作家Catherine Little和她的作品ENDGAME。
照片:Radio-Canada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并且迅速占领了香港。
之后,英国军队急需在远东地区派遣军人深入日军敌后,协助培训抵抗武装力量,收集情报,破坏日军设施等。
英国意识到,华裔士兵在这类任务中有得天独厚的长相和语言优势,他们会很容易混入当地人中,而且懂得粤语。英军在卑诗省的Okanagan 设立了培训基地,计划是把这些华裔士兵空投到日军后方,很多是丛林地带。
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近乎于自杀式任务。而且需要绝对保密,对自己的家人也不可以透露。
他们需要的训练比普通士兵更严格更特别,因为需要在敌后和丛林中生存,培训技巧包括跟踪、肉搏、拆弹爆破、丛林旅行和生存、无线操作、情报收集、跳伞、以及翻译等等。
2012年,纪录片《136部队》曾采访了多位参与行动的华裔士兵。

1945年,三位参与163部队远东行动的加拿大华裔士兵,从左至右Loucy King, James Wong, 和Norman Lowe。
照片:Radio-Canada / ccmms.ca
对华裔年轻人入伍的辩论
当时,在唐人街,对于华裔年轻人是否应该自愿应征入伍,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
前温哥华军事博物馆馆长李启光(Paul Lee)曾向加广介绍说,反对华裔年轻人加入军队的大部分是老一辈华裔,他们觉得加拿大都不承认华裔的公民权,我们连投票权都没有,为什么要参军呢?况且,在一战的时候,已经有华裔参军,但又改变了什么呢?
卑诗大学(UBC)历史学教授余全毅(Hery Yu)曾在自己的书中分析说,老一辈人的想法在于,因为排华法案和人头税政策,唐人街的女性人口非常少,所以这些加拿大出生长大的孩子是非常珍贵的,舍不得将他们送上前线,觉得为一个对待自己如二等公民的国家而战是不明智的。
但支持参军的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表明华裔对加拿大的忠诚,争取到更大的机会,来改善华裔在加拿大的地位。最终,年轻人的意见占了上风。

第一位当选国会议员的华裔郑天华(Douglas Jung)。
照片:Radio-Canada / ElectionCanada
Début du widget Widget. Passer le widget ?Fin du widget Widget. Retourner au début du widget ?Yan Liang文章来源于RCI:【报道】华裔博物馆展览纪念二战华裔老兵:为加拿大身份而战(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