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近日天气多变化,雨天更容易让膝盖关节产生僵硬、疼痛等不适,除了热敷、冰敷、按摩等方法舒缓之外,东方中医总院副院长翁铭佑表示,可利用穴道、筋经、经络调理,减少天气对关节的负面影响。他强调,中医「以痛为俞」,有效缓解慢性疼痛,能提升组织修复与免疫功能。
翁铭佑说,气温变化所产生的关节疼痛是一种「天气病」,身体因为外在环境改变,刺激敏感神经导致身体组织肿胀,关节部位出现紧绷、酸胀、疼痛等症状。「痛≠发炎」,他强调,国人习惯疼痛时服用消炎药舒缓迅速,但这其实阻断了身体警告信号,消炎药未解决根本问题,可能会愈吃愈重。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中医的「以痛为俞」理论,能反应疾病也能治疗疾病,翁铭佑指出,疼痛是身体自救的信号,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结合筋膜松解技术,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有效缓解慢性疼痛,提升组织修复与免疫功能。
他以研究为例,针灸对骨关节炎的疗效高于非类固醇消炎药(NSAIDs),且安全性更高,副作用低。筋膜系统与中医筋经、经络高度对应,通过按压与针灸刺激,能改善局部酸中毒、代谢废物堆积,进而减轻疼痛与肌肉紧张。
翁铭佑指出,长期规律穴道按压、针灸治疗可逆转关节炎、改善循环效率。尤其是针刺,针头对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产生机械刺激,引发局部张力改变和神经信号传导,产生「得气」感,让体内的真气活跃起来,这也是被视为针灸有疗效的关键。
翁铭佑呼吁,民众应重视身体信号,避免过度依赖消炎药,应与中西医师配合,建议每年或每季接受中医评估。「传统的中医理论可以提前预防各种疾病发生」,他说,中医与现代化的精准医疗、个人化医疗非常切合,望、闻、问、切四个环节都蕴含了深厚的医学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