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剀剀案」保母认罪 专家:证据不利心态转变人之常情

    涉虐死男童「剀剀」的保母刘彩萱(中)承认凌虐儿童妨害身心发展致死、凌虐儿童妨害自由致死、伤害儿童致死3案。(本报系数据照片)

    台湾「剀剀案」引发社会关注,涉虐死男童的保母刘彩萱原本只认曾体罚、拿汤匙敲孩子的牙齿等,今案情急转直下,承认凌虐儿童妨害身心发展致死、凌虐儿童妨害自由致死、伤害儿童致死等三罪,当庭哭着说「对不起」。专家指出,碰到不利证据时的心态转变应该是人之常情,较需要关注的是心智状态是否受到特定状态扭曲。

    刘彩萱原本只认曾体罚、捆绑「剀剀」,曾承认拿汤匙敲「剀剀」的牙齿、洗冷水澡,经数名鉴定人连续到庭证述后,承认犯下重罪,案情急转直下;她自承刚开始蛮喜欢「剀剀」,还跟社工说「剀剀」长得像小彬彬,后来渐渐对失去耐心。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针对犯嫌心态转变,司法精神医学会常务理事王俸钢说,当事人对于自己证词的转变,在法庭作证时是非常常见的事,面对对自己有利与否的证据、采取不同的说法,应该是人之常情。

    王俸钢说,在司法精神医学的观点中,比较需要关注的反而是,心智状态是否受到特定状况而扭曲,导致证词本身和记忆有了偏误,对没有发生的事情,竟然很相信有发生,「所谓的虚假记忆」,精神医学、司法精神医学比较关注的是这一点。

    新闻事件也常常出现所谓的「突破心防」,王俸钢表示,就心理角度来讲说,有可能因为真的罪证确凿,发现已被搜集到的资讯远远超过他的想像,不得不去面对这个事实,只有极少数的人是为了单纯的自我否认或自我安慰,才要说服自己「没做这个事情」,不过在实务上并没有这么常见,多数还是想替自己撒谎或辩解。



    针对出现谵妄扭曲状况的可能性,王俸钢说,某些特定资讯,例如当事人本身受到强烈的虐待,或记忆本身久远、经过诱导或强烈刺激等,也就是人类的记忆,会随着外在的客观环境,事件的暗示或者是扭曲,进而影响到想法。

    另外,网络上也有一部分的讨论,聚焦在保母本身是否有精神疾病,才会有这样施暴的行为?王俸钢表示,因为没有遇到实际个案,不太方便针对个案评论,常有一句话是「虎毒不食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这样的角度其实稍嫌狭隘。

    王俸钢指出,因为多数人对小动物和小孩都有恻隐之心,但仍有多数人会做出残暴的行为,但无法直接链接到是否有心理或人格上的偏差,仍需要更多的背影调查才能知道,或许也是需要司法鉴定的原因。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