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的游民安置问题自新冠疫情后失业潮便愈发严重,如今如同烫手山芋,没人想接,却也无法轻易丢弃。当市府决定设立游民收容所时,反对声浪总是排山倒海,尤其在华人社区,抗议力道更是惊人。布碌仑86街的示威已持续数月,导致这场角力非一日之寒,而是民众声音被忽视的反扑。但问题是:那游民该往哪里去?如果「丢哪里」都不对,那究竟怎样才算符合民意?
▼收听「纽约客谈」:
反对者担忧治安与房价,这些恐惧并非毫无根据,确实有些游民所周边犯罪率曾上升,流浪者聚集也影响商家生意。近年游民问题更复杂,纽约市成为无证移民的庇护所,市府为新移民提供安置,却让本地游民仍露宿街头,让纳税人不满,认为此举「浪费公帑」。
当市府推动游民所时,最常听到的声音是「可以有,但别设在我们社区」,这种「不要在我家后院」的心态,让每个社区都拒绝接手。但正是因为有各种复杂性,解决方法并非将游民赶出自己视线就好,而是依赖层层结构的合作。
有人主张应将游民所设于远离市中心的地区,甚至兴建「专属游民区」,让他们自给自足;也有人喊着提供可负担住房,但如今所谓的可负担住房已成为投资集团炒作、钱滚钱的游戏,一个月高达3000元的房租,早已远离工薪阶级能承担的范围。
或许问题不在「设在哪」,而是「怎么设」。若政府能确保游民所提供辅导、戒毒治疗、就业训练,而非仅让人进去过夜、在里面互相残杀,那社区疑虑自然会减少。游民所不该是「仓库」,而应是「中途站」,协助他们重新站起来。然而,这些措施需要时间发酵,而在这座连呼吸都要钱的城市,市民恐怕一天都无法容忍自己的纳税钱花在与自身无关的人事物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