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上海网民爆料称,其朋友在某银行购买金条,发现金条内部掺有杂质,拿去金店一烧,「里面黑黑的是什么?不是纯金?」质疑银行卖假金条。银行称正在核实,目前监管部门已介入。截至今天中午,相关报导有部分已被门户网站删除,
据极目新闻报导,5月7日有网民称朋友在某银行购买金条,发现金条内部有杂质,引发关注。聊天纪录显示,网民在某微信群内称,「亲们,我朋友在银行买的金条,熔出来是这样的,网点态度强硬」,图片中两根金条,其中一根铸有「**银行」等字样,金条从中间被剪开,内部疑有杂质。群友质疑道,「卖假金条?」「里面黑黑的是什么?不是纯金?」
该网民表示,其是在银行提货后去金店打算换成首饰,「好在没有开封,也问金店要了录像」,「一开始银行想说是金店的(问题)。后来,我朋友说金条编号、Logo都在,编号和银行单子对得上」,「你们曾经换过的,要不也去熔一下看看」,并称5月6日,金融监管部门已联系到其朋友。
对此,有群友质疑道,「密度最接近黄金的金属是钨,说市场曾出现钨芯包金的假冒金条,普通秤重难以识别」。希望涉事银行给予回应。
在聊天纪录中,有提及南翔支行字样,疑某银行上海南翔支行。该行工作人员则表示,「此事我们正在进一步核实,暂不做任何回应」,「后续核实处理进展,会由专人回应」。
据腾讯新闻一线报导,此前,工行在2012年时也发生过一次疑似案例,当时工行回应表示原料、生产加工、售前、售中各环节都严控产品质量,不会掺假,每根金条都有质量证书,并承诺工行会回购自家售出的金条。
报导引述一名业内入表示,「银行没必要,若是某个地方某个人用假换真的行为是有可能存在的」。
某银行贵金属部门负责人则分析有可能出现纰漏的环节,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金条国检环节,虽都有检验证明,但基本都是按批量抽检的,如果供应商有以次充好的情况,确实可能会存在漏损;二是物流环节,不排除可能掉包的情况;三是客户环节,有些金条是回购后再二次销售,因黄金公司回收后一般不做破坏性检测,也不排除是被之前的客户掉包。
他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在生产和包装环节掺了假,而质检又是抽检形式,中间可能会有漏损。谈及银行方面的责任,他认为:「从金融角度来看,银行虽有严格流程,但不能完全排除个别漏洞。不过整体概率极低,毕竟声誉成本高。此事若真,涉事者将面临严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