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纽约客谈╱隐性住房排斥与移民沉默

    1973年,年仅27岁的川普(Donald Trump)因涉其集团公寓拒租非洲裔租户,被联邦政府起诉并登上全国头条。那场风波落幕于庭外和解,却留下了一个深刻问题——即使在民权运动之后,住房歧视仍然存在。

    ▼收听「纽约客谈」:

    半世纪后,住房歧视的形式也许不再如此赤裸,但其毒性从未消退,更是在种族问题的基础上衍生为了移民问题。纽约市自诩为庇护城市,市府多次重申,任何针对移民身分的歧视行为都属违法。但对于华人新移民而言,这些承诺仍然难以兑现。拒收租房券、不签租约、不提供收据、明言「不租带小孩的」、「不要XX地方来的」等现象屡见不鲜。表面上看似零散个案,实则是制度性歧视的冰山一角。

    房东的偏见往往创建在个人经验、程序成本与文化隔阂之上。他们可能因过往不愉快的租房纠纷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或因认为接受政府租金补贴麻烦重重,而选择完全排斥租房券用户。语言与文化的隔阂,更让某些房东对外来移民心存戒备,甚至采取「以偏概全」的策略避之唯恐不及。

    「有瓦遮头」的承诺,最终却创建在了沉默与屈辱之上。市府虽明令禁止这类歧视行为,但执法不力、追责无力,法条也形同具文。对于英语语言能力不足、法律知识缺乏的新移民来说,投诉后的处理程序亦冗长旷日。许多人最终选择沉默承受,租房环境沦为灰色地带。

    在政治氛围右倾的当下,「向移民局举报」已不只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风险。一纸庇护城市的承诺,无法自动守住每位移民的家门。法律若无有效运行机制,只会变成冷冰冰的象征。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