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显示,忧郁症、躁郁症与基因相关。但国内精神科医师观察,现有20多种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对3分之2临床病人首次治疗无显著效果,原因是过去药物开发多着重欧美人种。台湾台大公卫学院流病及预医所教授郭柏秀近期完成一项跨人种研究,分别搜集500万、290万样本,辨识出697个基因位点与忧郁有关、298个与躁郁症有关。学者建议,未来可发展药物及筛检,帮助疾病治疗并延缓忧郁症发生。
郭柏秀说,情绪障碍造成严重疾病负担,导致过早死亡或健康伤害,民众无法运行既有功能,连带造成劳动力下降、家庭功能损失,而根据统计,忧郁症与躁郁症,占各项精神健康状况一半,对社群、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情绪障碍不分年龄都会发生,在15至24岁中比率最高。已知危险因子包括体质、压力、睡眠等。
研究显示,全球忧郁症盛行率约15%,疾病受社会、生活型态、环境因子影响,遗传影响估计约30%至40%;躁郁症盛行率2.4%,危险因子同样包括社会、生活型态、环境因子等影响,遗传影响估计为60%至80%。郭柏秀说,团队最新研究分别辨识出697与忧郁症有关,298个与躁郁症有关遗传位点,比既有研究多出4倍。
郭柏秀表示,进一步分析忧郁症相关基因位点,发现部分位点现有药物已可用于治疗,但有部份位点治疗机转,可利用过去治疗慢性恐慌、抗癫痫药物或猝睡症药物等加以抑制;与躁郁症有关基因群,则被发现可同时在肠道内分泌细胞与胰脏细胞作用,这与过去研究发现,躁郁症病人罹患肠胃疾病、糖尿病机会比一般人多出2倍的现象相符。
台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陈锡中表示,忧郁症患者第一次使用药物,仅3分之1患者复原,3分之2患者必须换药或合并使用不同药物,表示现有药物作用机转无法解决忧郁症致病原因,现行20多种药物,致病机转多针对相似基因变异,此研究让临床医师看见未来希望。不过,忧郁症发生除基因以外,也与饮食习惯、个性、教养、成长过程有关,面对压力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忧郁症是否发生。
工研院副总庄曜宇表示,了解基因是健康管理第一步,研究结果除有助于发展专属亚洲人的精神疾病治疗药物,也可发展基因检测,帮助临床医师了解病人忧郁倾向高低,虽然并非每位病人都需要用药,但得知自身基因风险高的民众,会更有诱因调整生活型态,多运动、减少生活压力、健康饮食等,虽不见得可完全预防疾病发生,但预期可延缓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