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30多岁的女上班族长时间待冷气房,水喝不多还常憋尿,后来突然出现频尿、尿急、排尿灼热等不适,检查发现是膀胱发炎。台湾彰化秀传医院泌尿科医师温晨越建议,「多喝水」是预防泌尿道疾病的最佳良药,建议民众每天至少摄取2000c.c.水分,不仅能预防泌尿道感染,还能大幅降低结石风险。
温晨越指出,每到夏天,泌尿科门诊里总是有不少因为「水喝太少」而挂病号的病人,有些人是因为忙碌工作整天没喝几口水,也有人为了减少上厕所次数而刻意不喝水,结果导致泌尿系统问题接踵而来,最常见的两大问题是泌尿道感染和泌尿道结石,共同源头常常是「水分摄取不足」。
温晨越表示,除待冷气房少喝水的女上班族罹膀胱炎的例子外,还有一位50多岁的男性,长期从事户外劳动,却很少喝水。有天半夜,他因为腰部剧痛,痛到满地打滚,送到急诊才发现是结石卡在输尿管,这样的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温晨越表示,泌尿道感染的发生,和体内细菌无法顺利排出有关,进一步引发感染。尿液中本来就含有钙、草酸、尿酸等晶体成分,而水分不足会让这些物质浓度升高,身体水分又经由汗水大量流失,尿液变浓,更容易让这些成分结晶、形成结石,这也是为什么夏季是结石病人的高峰期。
温晨越说,对于较小的结石,通常会采取保守治疗,鼓励病人多喝水、多运动,像是跳绳或上下楼梯,加速结石的排出;同时搭配药物放松输尿管,帮助把膀胱里的细菌或石头冲刷出去。若这些方法无效,就会进一步安排体外震波碎石,将结石震碎成沙状,再随尿液排出体外。严重者,像是结石堵塞、引发感染,甚至影响肾功能的情况,则需通过内视镜手术,从尿道进入膀胱、再进到输尿管,将结石直接夹出。
温晨越建议民众每天至少摄取2000c.c.水分,尤其在气温高、活动多、出汗多的情况下,更应主动补水。观察尿液颜色也是自我监测的小撇步,越清澈越好,颜色越深表示水喝不够。保持良好水分摄取,不仅能预防泌尿道感染,还能大幅降低结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