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大连西山水库近日惊现成群通体黝黑的「超大怪鱼」,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原产非洲埃及塘鲺,推测因有人放生所致。这种鱼类适应力极强,会掠夺本土物种资源,破坏水域生态平衡。
来源:YouTube
半岛晨报报导,市民王男日前到风景秀丽的西山水库散步,突然被水中一群游动的黑影吸引,仔细一看,竟然是从没见过的大鱼成群结队地快速游动,数量至少有六、七条,其中最大的一条体长近一米,在阳光下泛着黝黑的光泽。「最奇怪的是身上竟然没有鳞片」,他设法捕获了一条体长超过50厘米,鱼身光滑无鳞,嘴边还长着多根「胡子」。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通过手机搜索比对,王男震惊地发现这条鱼的外形特征与外来物种「埃及塘鲺」高度吻合。这种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鱼类,以超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力著称,在中国多个水域已被列为入侵物种。「这绝对不是本地原生鱼种,很可能是有人违规放生的」,王男忧心忡忡地表示,水下可能还潜伏着更大种群。
大连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宏龙在仔细分析王男提供的影像数据后确认,该鱼种为革胡子鲇。
革胡子鲇,也称埃及塘鲺、埃及胡子鲇、尖齿胡鲇,原产于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内陆水域,属杂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水生昆虫等为食。
埃及塘鲺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埃及引入中国,养殖地区很多。由于养殖外逃、放生等原因,目前已出现在华南地区,甚至部分华东地区的自然淡水水系,还被证实能够在华南地区越冬、繁殖,并创建了野外种群。
李宏龙分析,王男在西山水库发现的埃及塘鲺应该是有人放生的,埃及塘鲺最适水温为25℃至30℃,尽管其适应性强,甚至可以在7℃至38℃的温度范围内生存,但是在大连地区难以自然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