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今年步入超高龄社会,将有愈来愈多的人,必须面对骨质疏松症,但除老化造成骨质流失外,当女性停经后特别容易罹患骨松。台北荣总遗传优生科主任张家铭于脸书指出,「骨头是有感觉的器官」,必须时常给予刺激、压力,避免骨头「太空化」,他有时会半开玩笑地提醒患者,「如果没有积极预防骨质疏松,未来就可能变成小小的、弯着腰、缩着身子,走路一拐一拐的老婆婆。」
其实,骨头就像肌肉一样,需要不断「被提醒它的重要性」,否则它会悄悄离开您。张家铭举例,太空人最能证明「不动」会让骨头有多脆弱。在国际太空站,只要待三个月,骨密度就会以每月1%到2%的速度快速流失,比地球上老年女性自然骨松的速度还要快好几倍。这并不是因为太空的空气不好、也不是食物营养不够,而是因为,太空没有重力,骨头没有压力感。
张家铭说,失去了地心引力与肌肉收缩的刺激,身体会「误以为」骨头不再需要负重,于是自动启动节能机制,把骨质一点一滴拆掉。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太空性骨质疏松」。而在地球的我们,如果持续久坐少动、行走太少,或担心跌倒而愈来愈不敢运动,骨头也正在慢慢「太空化」。这是一场无声的撤退,一点一滴地让身体失去支撑的力量。
骨头是有感觉的器官,虽然骨头看起来硬梆梆,其实非常敏感。张家铭说,我们每天上下楼梯、提重物、甚至快走时踩地的力量,骨头都能「感觉得到」,这些机械压力会刺激骨细胞发出信号,「这根骨头最近有在用,得加强一下。」这就是为什么骨质疏松特别容易发生在久坐不动、怕跌少动、或者更年期后雌激素下降的族群。
很多人面对骨质流失第一件事就是补钙、晒太阳,但事实是,如果骨头没有压力刺激,这些钙质也只是「进得来、用不了」。一篇2025年发表于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集成49篇临床试验、3360名更年期后妇女的数据,发现效果最明确的骨质保护运动就是「有氧运动+阻力训练」的组合。
张家铭指出,「有氧运动+阻力训练」这组合不需要很难,只要像这样做就可以,如快走30分钟,再加上10至15分钟的深蹲、哑铃或弹力带训练,或参加一堂有氧课,再接续简单的肌力训练,这样的运动能够同时刺激心肺与骨骼,效果比单独做任何一种还明显。
很多人说,「我怕跌倒,所以不敢运动。」但事实正好相反。不动,才是最容易跌倒的原因,骨头如果太久没用,跟房子的地基一样会松。表面看起来稳,其实一场小地震就会垮。
张家铭表示,如果没有时间上健身房,也别太自责。我常给患者一个简单又实际的建议,每天负重多走一点就好。比方说,出门时多背个瓶水、买菜自己提、不搭电梯多爬几层楼,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其实就是在给骨头「压力感」。关键不在于做多重的训练,而是让骨头知道「我还需要你撑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