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封堵美国「洗产地」,中国海关联合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黄豆)供应国,建了全球首个区块链溯源平台。此外,中国海关政策检验检疫全面收紧,从随机抽检改为全船逐批检验,导致进口大豆通关时间从原本5天。延长为20天以上。
新浪财经报导,每批进口大豆从种植到运输的全程数据被纳入「数字档案」,包括种植地GPS坐标、收割时间、运输船舶轨迹等12项关键资讯,即时上传至区块链系统。
更精细的是,系统通过「蛋白质光谱密码」和「土壤同位素特征」两大技术,精准识别大豆「基因」。
美国中西部大豆因土壤特性,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35.1%;而南美大豆通常低于34%。以这些微小差异能成为算法识别的内核参数。4月一批标注为「阿根廷产」的30万吨黄豆,因蛋白质超标触发预警,开箱查验发现未更换的美国原装麻袋,最终被全额退运。
此外,中国海关引入「时空拓扑分析」技术,即时监控全球2,300个港口的物联网数据。3月有1艘标注「巴西-中国」航线的货轮引发系统警报,由于AIS信号显示曾在密西西比河停留72小时,装载的20万吨「巴西黄豆」,因此被确认为美国原产。
类似的「量子追踪」,还锁定了3条灰色路径:密西西比河→巴西桑托斯港、墨西哥湾→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太平洋直达越南海防港。区块链的透明性,让传统物流「伪装」彻底失效。
除技术手段外,中国海关同步升级监管制度,推行「双随机」抽查机制,查哪批货物、派哪位检查员,均由系统随机分配,杜绝人为干预。
2024年,巴西某批量黄豆,因杂质率与美国中西部样本「高度吻合」,触发深度检测,该贸易商资金链被全程追溯,最终面临高额罚金和信用降级。一位业内人士感叹,现在连装货港口的摄影机都联网了,「动手脚等于自投罗网。」
近期,中国海关对大豆的检验检疫全面收紧,添加了对种衣剂残留、麦角菌、杂草种子等指针的筛查,且进口商需额外提交黄豆原产地薰蒸证明、港口装卸纪录、运输温度监控数据等证明文档,海关检疫工作量大幅增加。
且自今年4月开始,海关将对以前进口大豆货船的「每5船抽查1船」的随机检查模式,变更为全船逐批检验,以便黄豆货船能更好溯源。
在这些检疫检验政策全面收紧影响下,大豆货船的通关时间从之前的5天,延长至20天以上。有消息传出,天津港、青岛港及日照等港口出现大量进口大豆货船排队等待通关的现象,甚至需要30天以上才能通关,工厂进口的大豆若不能如期到达开工压榨,将继续支撑豆粕价格强势上涨行情。
由于豆粕库存紧张、价格续涨,山东多家饲料企业,包括新希望、中慧、海鼎、久久和牧、德慧等,率先宣布从4月22日起,每吨饲料涨幅达人民币50-100元(大约7-14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