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社交受阻、难融入社会 过动、亚斯伯格童自残轻生率高

    立法委员林月琴(左三)表示,有神经相关疾病孩子,未早期进入服务体系,在社交方面遭遇挑战,导致自卑甚至自残,加上家长不了解、社会不支持,最终选择结束生命。(记者林琮恩/摄影)

    听到学校老师提醒孩子可能有过动症、亚斯伯格症,许多家长第一反应是认为孩子只是好动,不愿带孩子接受早疗评估,延误疗育黄金时间,许多孩子陷入忧郁症状。台湾立法委员林月琴表示,有神经相关疾病孩子,未早期进入服务体系,在社交方面遭遇挑战,导致自卑甚至自残,加上家长不了解、社会不支持,最终选择结束生命。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青少年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6.5人,台湾青少年自杀比率在OECD国家中,一直是前段班,2021年4.5人、2023年已达7人,且卫福部分析,青少年自杀原因,忧郁倾向、罹患忧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为主要因素之一。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林月琴表示,全台每年约3500位新生儿,属过动症、亚斯伯格症等「神经多样性」孩童,其中约3分之1孩子符合早期疗育资格,但台湾早疗、儿少心理健康方面仍有可加强之处,导致许多孩子被漏接,甚至发生令人心痛的憾事。

    去年学生辅导法已修正,在各级学校布建更多心理辅导资源。林月琴说,更重要的是,家长未接受过专业训练,不知道如何辨认、协助孩子,教师必须跟上脚步,提升对神经多样性敏感度,帮助孩子早期进入服务体系,降低自杀风险。

    台湾认知功能促进协会理事长甄瑞兴表示,神经多样性孩子被漏接以后,因缺乏社会支持,就学过程难以适应社会及校园生活,产生严重情绪忧郁、焦虑等症状,不少人最终辍学,被黑道收编走上歹路,衍生家庭、社会问题,必须严加改善,国家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甄瑞兴说,18岁以下神经多样性孩子脑部仍在发展中,应提升老师、家长对神经多样性识能,同时告知孩子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行为,才能让孩子远离自残、自杀、忧郁,未来脑部发展完成,这群孩子「就是国家主人翁」,随社会环境变化,神经多样性孩子照顾应与时俱进,同时提升健保给付点数,避免家长因自费而让孩子缺席早期疗育。

    国教行动联盟理事长王瀚阳表示,国内特教生愈来愈多,但不少孩子不愿就医,在学校遭遇排挤,难以实现「融合教育」理想,希望就医率能提升,才符合赖清德总统推动健康台湾精神。应从社会环境开始做起,去污名化,推动神经多样性正名,让孩子尽早接受治疗、矫正。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