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专家警告:政策性不确定恐将美国推向经济衰退边缘

    中国的出口依赖度为14%,而美国仅为11%,显示两国国内市场庞大、经济结构更倾向内需导向。这也反映出全球供应链重组背景下,不同国家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敏感度与承受力各异。(受访者供图,来源UN Comtrade)

    在美中关系持续紧张、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大背景下,湾区华裔商业与政府关系咨询专家「井底望天」(化名)29日接受本报专访指出,美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经济风险并非单一产业竞争或全球化倒退,而是「政策性不确定」本身,这一点正快速侵蚀美国经济的根基。

    「只要政策性不确定持续存在,美国就不可能避免经济衰退,」井底望天直言。他认为,无论是川普政府时代以来的关税政策,还是拜登政府推动的「葫芦卜加大棒」策略,虽各有手段差异,但都未能有效提供企业长期稳定的预期,反而加剧了市场混乱与投资信心流失。

    井底望天回顾川普政府的贸易战策略指出,一开始征收10%关税,更多是为了快速填补政府赤字,后来演变为「漫天要价」的手段,针对中国乃至全球其他国家施压。但这种以关税作为最大工具的做法,带来了连锁反应。

    「企业无法预测明天还能不能正常进口原材料,制造业无法规画供应链,跨国投资也因担忧关税变动而陷入停滞,」他说,「政策变成了最大的风险,而非市场本身。」

    这种局面促使美国企业加速寻找替代方案,如苹果公司推动「China+1」策略,将部分iPhone制造转移至印度。虽然美国本地销售的产品一部分来自印度,但全球大部分市场仍仰赖中国供应链。「真正的替代网络尚未创建起来,但政策风险已经重击市场信心,」他指出。

    中美互依正在断裂,市场进入「压力测试」

    井底望天分析,中国和美国早在二十年前就形成了深度互依,两国在产业的互补性很强,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中国依赖美国市场,美国依赖中国制造。然而,随着近年美国政策日趋排他,双方都在积极推动「去依赖化」。

    中国已经在圣诞装饰品、小商品等领域出现提前转单现象,「美国市场还没创建起替代供应,但中东国家和加拿大等已经提前抢购中国货源。」他举例指出,中美之间的供应禁运,正在成为一场对社会压力与市场调适能力的「实验」和演习。

    同时,从手机到电动车,中国制造品在美国市场日益难见,但在全球市场却持续扩张。井底望天特别点名了苹果与英伟达这两个标竿案例,「如果失去中国市场与制造基地,这些美国科技巨头是否还能保持全球竞争力,是一个真实且迫切的问题。」

    政策性不确定:无声的经济杀手

    「政策的不确定性比关税更可怕,」井底望天强调。他认为,美中之间并不存在产业性必然对抗,大多数领域实际上高度互补,问题出在「战略误判」与「政策急转弯」造成的不确定风险。

    美国内部的贸易政策也反映出矛盾心态:一方面希望用「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取代中国供应,推动墨西哥、加拿大成为制造基地;另一方面,川普与拜登两届政府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态度亦充满变量,进一步削弱了整个区域供应网的稳定性。

    「政策翻云覆雨,企业怎么敢长期投资?这种结构性的不确定,就是美国经济步向衰退的根本推手,」他总结说。

    202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占其总进出口的50.3%,超过半数。(受访者供图,来源yidaiyilu.gov.cn)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