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岁廖姓女业务在公司同事邀请下,做了健康检查,竟发现2颗可疑瘜肉。通过AI技术辅助初步辨识为腺瘤性瘜肉,后续病理报告再次确认为癌化风险较高的「腺瘤性瘜肉」。她对此结果感到惊讶,明明还很年轻,疾病竟提早找上门,还好提早切除会致癌的瘜肉。
台湾行健大直健康管理诊所院长梁程超表示,「腺瘤性瘜肉」极有可能演变为癌症,产生癌变的机会为5至10%,瘜肉长愈大,产生症状或癌变的几率就愈高。以廖小姐为例,虽然身材纤细、年纪不到30岁,因经常应酬拚酒,周末休假日也爱小酌,「喝酒」是发生大肠瘜肉、罹患大肠癌的风险因子。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梁程超指出,国人大肠癌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并且有年轻化趋势,跟饮食失衡、作息紊乱、不爱运动有关。国健署于年初就公布年轻型大肠癌发生率上升,甚至高于英、美、日、韩等国家;大肠癌居国人癌症发生率的第2名,10大癌症死亡原因为第3名。
「大肠癌可以预防,包括通过筛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梁程超说,今年政府公费筛检对象已由原本提供50至74岁族群,扩大至45至74岁民众,以及40至44岁有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诊断为大肠癌具有家族病史者,可接受每2年1次粪便潜血检查。
梁程超提醒,年轻族群常自认健康无大碍,或是已发生问题却贪图方便依赖肠胃药物及肠胃机能调整营养补充品,延误救治时间。公费筛检有年龄及对象限制,建议有肥胖、家族史、生活及饮食习惯不佳、抽烟、喝酒、没有运动习惯者,这7类危险族群都应提高警觉,主动提前安排大肠镜检查。
梁程超表示,并非所有息肉都必须切除,但是「腺瘤性瘜肉」一定要切除,若未处置有可能在5至10年将发展成大肠癌。他指出,新型的AI肠胃镜检查能够有效协助医生的判断,多了助功利器揪出潜藏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