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将至,南部粽、北部粽到碱粽都相当美味,然而台湾联新国际医院肠胃肝胆科医师张福铭提醒,粽子虽美味,但在夏季高温与湿热气候下,若摄取过多,恐引发肠胃不适、消化困难、胆囊发炎,甚至肠阻塞等问题,建议民众适量食用并注意搭配方式,才能吃得开心又安心。
张福铭说,粽子多以糯米为主不易被消化,对肠胃蠕动与胆囊排空功能都是挑战。再加上常见内馅如红烧肉、咸蛋黄等高油高脂,容易造成腹胀、便秘、腹泻,甚至诱发胃食道逆流或胆囊发炎。特别是肠胃蠕动功能退化的长者、曾动过腹部或妇科手术的民众,都是属于肠阻塞的高风险族群,一旦出现持续性呕吐、无法解便、排气、腹部剧痛等症状时,应提高警觉,尽快就医避免肠道问题继续恶化。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另外地中海型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客家族群中,较常见的遗传疾病,因患者的红血球比较脆弱,容易造成脾肿大、胆沙沉积与胆结石风险。张福铭提醒,如果过量摄取像是传统粽子这类油腻食物,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因此在食用上要特别留意粽子的摄取量与种类。
张福铭说,粽子可选择糙米、五谷米等含膳食纤维的谷类,帮助肠胃蠕动。内馅可改用瘦肉、菇类、豆干等低油脂食材;建议一次食用半颗至一颗粽子即可,搭配大量蔬菜、水果或优格,有助油脂代谢与肠胃顺畅。
张福铭表示,糯米黏性高,通过充分咀嚼、让唾液帮忙分解,有效减少肠胃负担,降低腹胀与消化不良的风险。且晚间肠胃蠕动变慢,粽子不易消化,建议午餐时段享用粽子,让肠胃有充足时间代谢、吸收。
端午节期间气候闷热潮湿,食物更易腐败,提高细菌性肠胃炎风险,祭拜的供品若未能即时妥善保存,加上食用过多冰品和外食,皆可能让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菌趁虚而入,引发腹泻、发烧等症状。饮酒也要适量,不然可能引发肝功能恶化或腹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