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举行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撤回4月以来对对方加征的报复性关税,并对其中24%关税有九十天的暂缓期,对此,中国国关学者受访普遍肯定这是积极进展,认为美国将在后续谈判中要求中国增加购买美国产品,但中国不会比照美英模式,未来其他「非经贸议题交换」亦值得关注。
北京国关学者时殷弘受访形容,三个月来的中美经贸关系巨浪汹涌,历经艰难开始走向缓解。他说,估计美国在这90天内的目标是诱使或迫使中国巨量购买千百亿美元美货,也就是导致类似2020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时般的暂时协调。
但时殷弘也预测,美国对华高科技封锁不会改变,而中国在稀土上的出口管制即使有所松弛,程度也大概显著有限,对制造售台武器的美企制裁将保持不变;另一方面,由于高关税对经济的冲击,中国可能会同意扩大进口美货,但在实际运作上,是否完全履行协议仍有弹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波提到,这显然是一个积极的进展,「至少谈比不谈好」,但要注意的是,尽管根据声明,川普第二任期对中国加征关税降至30%,但加上过去既有的20%,美国实际对陆关税仍高达50%左右,处于历史较高水准。
陈波说,双方未来可能以中美于2020年1月,达成所谓第一阶段贸易协定时的基础,进一步加码或扩展,例如美方要求中方采购更多,3000亿美元或35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其他如芬太尼管控、美方芯片管制、中国对美稀土等金属管制,和美台军售、TikTok等议题也都可能「on the table」,因为中美关税战的本质不仅只有贸易。
但陈波也提到,相较英美的贸易协议,中国做为对美贸易顺差国,各方面情况都不同,不具备太高的参考意义,且即使美国要求中国进口大量产品,但「美国能向中国提供什么」,也可能存在问题。
陈波说,第一阶段贸易协定时,就曾出现过若中国要增加购买美国农产品,会超过美国自身产能的情况,而对于中国需要的芯片等产品,美国又限制对华出口,因此,未来双方进行磋商时,还可能存在更多,很难明显反映在正式文本中的「非经贸议题交换」值得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表示,管理竞争是非常重要的,中美取得进展,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至于让双边关系断崖式的无限期下降,甚至进一步形成冲突,这对全球经济来说都是利多。
他提到,中美接下来将分阶段,一个个解决中美关系面临的问题,其中,中方还手握减持美国国债这个「核武器」,而美方也必须认识到,互相科技「卡脖子」可能带来双输,例如美方限制芯片出口,中方则限制稀土等措施反制。他也说,中方愿意谈判,并不等于愿意接受美国的相关主张,因为美方对贸易伙伴大幅度加征关税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程序也不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