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娱乐/电影愈拍愈长 把观众愈推愈远?

    「粗犷派建筑师」达3小时35分钟,被奥斯卡评审匿名抱怨片长太长。(取材自IMDb)

    「综艺」和「娱乐周刊」早前采访几位匿名的奥斯卡奖评审,有些人不约而同抱怨2025年入围最佳影片的作品过于冗长,实在叫人难以消受。有人说,自己花了五天才看完「粗犷派建筑师」(The Brutalist,又译「粗野派」);还有人谈到:「第一部『沙丘』(Dune)我就没看完,所以不想再花上三个小时看第二部。」如今的电影,片长确实有愈来愈长的趋向,也让不少观众望而却步。

    以片长来排序,215分钟的「粗犷派建筑师」和167分钟的「沙丘2」(Dune: Part Two)分居202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10部提名作品的前两名,其余八部电影其实也不短,它们的平均片长为138.8分钟,超过两个小时。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电影愈拍愈长并非好莱坞独有的现象,中国电影也不遑多让。2025年春节档包括「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蛟龙行动」、「熊出没·重启未来」六部电影的平均时长达到137分钟,刷新了中国影史春节档电影平均时长的最长纪录。而回顾历史,198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平均时长在100至120分钟;到了1990年代,延长到130分钟;而2000年之后,则进一步拉长到120分钟至150分钟。

    中国现象级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片长近2.5小时。(取材自豆瓣电影)

    看1片至少耗3小时 不如在家看串流

    然而,电影时长究竟会对票房造成何种影响?美国电影圈的资深媒体人汤姆布鲁格曼(Tom Brueggemann)日前发文指出,此种现象只会令如今疲软的电影市场更举步维艰、陷入恶性循环。布鲁格曼做过电影发行,也当过记者,长年在影视门户网站「独立在线」(IndieWire)上撰写票房分析的专文。2025年初不幸遭遇裁员的他转型成自媒体创作者,继续输出其对于好莱坞电影的行业及市场观察。

    他指出,北美电影市场疲软的背后,新片短缺加上串流平台发达,导致放映窗口期愈来愈短等明显因素之外,片长也是一个隐性但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的电影超过两小时已成家常便饭,再加上来回影院、映前映后的零碎时间都算进去,为看一部电影花三个小时司空见惯。

    曾经,不少美国家庭习惯在周末晚餐后加看一场电影,但因为上述原因已变得难以为继。不少人索性在家看电视上的串流平台作品,反正遥控器在手,可以自由掌控何时停止,哪怕当天没看完,第二天接着再看也没问题。

    串流平台逐渐成为民众欣赏电影的首选管道。(路透数据照片)

    此外,电影院观众还必须在正片开始之前,忍受一大串广告和预告片的放映,这就导致不得不在影院内耗费更多的时间。

    2025年2月,康乃狄克州参议员马丁鲁尼(Martin Looney)提议立法,希望能强制影院事先标明正片开始的具体时间,以免让完全不想看广告和预告片的观众,白白坐在位置上浪费20多分钟甚至是半小时的时间。

    正片前强迫看预告 印度律师告赢电影院

    类似的情况也在全球各地上演,2023年12月26日,印度律师Abhishek在当地连锁院线PVR INOX观看电影「马内克肖尔元帅」(Sam Bahadur)时,被强迫在映前看了25分钟的广告和预告片,因而将影院告上消委会仲裁法庭,理由是买票时被告知电影会在4点05分开始、6点半结束,结果却因为上述原因,电影拖到7点才放映完毕。律师认为,此举涉嫌诈欺,也影响了他的工作计划安排。最终,法庭判决影院败诉,需要赔偿原告两万卢比(约233美元)。

    不过,正如前述汤姆布鲁格曼所指出的,饱受串流平台冲击、客源流失的影院行业通过放映广告和预告片获得收入,所以这种做法恐怕未来也不会改变。过去,总部位于洛杉矶的「Arclight」连锁院线,主打的就是以无贴片广告来吸引客群,放映的预告片也比同行要少很多,但不幸在疫情期间倒闭,显示影院方面改革难度很大,结果就是讨厌去影院看电影耗费不需要的时间的观众们,选择远离影院了。

    过去好莱坞日落大道上的Arclight影院深受观众喜爱,但不敌新冠疫情打击歇业。(记者马云/摄影)

    另外,现代人对于手机的痴迷,早已不是过往情况所能比拟的。不少人几分钟或是十几分钟不看一次手机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没想到这对电影院业者来说有难以预测的副作用:讨厌放映厅有人亮屏看手机的观众,选择少去影院避免干扰;而忍不住要看手机的人,省得自我约束,索性也少去影院了。

    以上这些情况,乍看可能有些琐碎,不太像是能影响到好莱坞票房几亿美元上下起伏的关键因素,但也不可否认,这些都属于现代人观影行为潜移默化产生变化的一部分,而决定电影票房高低的最直接力量当然就是人的因素。

    指针大片「特长」 突破3小时稀松平常

    电影网站「What to Watch」调查了过去50年来排名前十的电影片长,发现2022年的平均片长为141分钟,2021年为131分钟,而1981年为110分钟。但也有学者通过更全面的数据研究分析认为,现时的商业电影就总体而言,时间长度上相比半世纪前的电影,并无多大区别,只不过有少数指针性电影时间长度特别长,给人造成了电影愈拍愈长的假印象。

    总之,光是在2022至2024年间,就有「阿凡达: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巴比伦」(Babylon)、「奥本海默」(Oppenheimer)和「花月杀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等大片突破三小时片长大关。对于不少住在偏乡的美国观众而言,如果再加上由住家往返影院的时间,那就意味着去看一部新电影,可能需要花掉五小时的闲暇时光,很可能这一天其他事情就都不用做了。

    「阿凡达:水之道」片长3小时12分钟,图为剧照。(取材自IMDb)

    一年半前,美国独立导演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曾公开批评了这一现象,抱怨长篇电影暴增。虽然他并未具体针对某部电影而言,但因为该则发言公布之际,正值2023年10月「花月杀手」首映周末,也让不少人浮想联翩。不过,在导演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本人看来,片长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大家都欣然接受了坐在电视机前连看五小时的做法,为什么换成看电影就不行了呢,我们应该多给予电影一些尊重才对。」

    「花月杀手」插中场休息 电影院惹怒片商

    马丁史柯西斯2023年上映的作品「花月杀手」片长达206分钟,因此当时有极少数电影院选择在放映到一半时,插入一段休息时间,好让大家起来上厕所或购买零食饮料。对部分观众而言,这确实是受欢迎的好办法,但发行方派拉蒙影业(Paramount Pictures)和苹果公司(Apple Inc.)却大呼反对,并以违反相关商业放映协议为由,要求电影院取消这项错误做法。

    「花月杀手」剪辑师、与史柯西斯长期合作的塞尔玛舒梅克(Thelma Schoonmaker)对此也表示,这些影院的做法明显「违反了相关规定」。

    「花月杀手」片长达3小时26分钟,有少部分电影院安插中场休息时间。(取材自IMDb)

    这些戏院设置的中场休息时间长短不一,由6分钟到15分钟不等。曾几何时,为长篇巨作设置中场休息,可是好莱坞电影公司通行的做法。尤其是在1950年代早期3D电影热大潮中,因受技术限制,必须采取中场休息方式来完成换片步骤,因此电影看到一半休息一会儿更是成了业界的常态。但到了1980年代以后,技术进步省去换片时间,且业内追求利益最大化,影厅需要尽可能多安排放映场次,于是「中场休息」渐渐消失。不过,在印度以及南美某些国家,倒是至今都还保持着放映中场休息的习惯。

    英国连锁院线Vue在2023年「花月杀手」上映期间,恢复了几十年前曾在英国影厅通行的15分钟中场休息,据说获得观众热烈欢迎。在接受卫报访问时,院线高层蒂姆理查兹(Tim Richards)表示,「我们最近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顾客都很乐于在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能喘口气,有74%的人给出了积极反馈。」

    据他表示,在「花月杀手」中场设置休息的做法,灵感来自「奥本海默」放映时英国少数影院的类似措施。依照他的想法,看电影和看体育比赛或看话剧、歌剧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娱乐活动,大家都不该过于端着架子,让人背负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包袱。

    名导马丁史柯西斯认为外界对于「长片」应多给予尊重。(取材自IMDb)

    (取材自澎湃新闻)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