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在纽约寻找自然与归属 台3艺术家分享驻村经历

    三名初次在纽约驻村创作的台湾艺术家,近期在纽文中心分享各自的纽约故事。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蔡咅璟、郑宜欣和徐思颖。(记者许君达╱摄影)

    正在纽约布碌仑(布鲁克林)驻村创作的台湾艺术家徐思颖、蔡咅璟和郑宜欣,近日前往驻纽约台北文化中心,分享他们的纽约故事。三名艺术家分别与ISCP国际艺术工作室和三角艺术协会(Triangle Art Association)合作,且均是第一次在纽约生活。

    拥有生物学背景的蔡咅璟将大量精力都专注在布碌仑的展望公园,常去参加观鸟团。他认为,公园是考量一个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对象,而与严谨有序的东亚城市相比,纽约看起来粗枝大叶,却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公园,而且从公园的管理上,能看出纽约的社会治理其实底蕴很深。

    在展望公园,令蔡咅璟印象最深的是一只死在路边的野生浣熊,静静地躺在那里,每个人从身边走过时,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表情或情绪,这令他产生出一种奇妙的链接感。以至于在此后的数天内,每天都要花一个小时乘地铁去看那只浣熊,直到它消失不见。

    徐思颖曾在欧洲生活多年,她对纽约人的印象是比欧洲人更有温度,无论是超市收银员主动帮忙装袋的动作,还是咖啡馆员工的闲聊,都能帮助她每天积累正向的情绪。徐思颖表示,她已多次去过曼哈顿华埠,感到「大开眼界」,因为华埠有一种时间胶囊的感觉,一些老式店舖和生活场景,如今在台湾、港澳或中国都已不太能见到,哥伦布公园(Columbus Park)内的孙中山雕像更给她带来了一种奇妙的感觉。

    谈到对于身分的思索,徐思颖表示,纽约是一个不会因谁是外来者而被排斥的地方。她记得在曼哈顿遇到的一位东欧裔艺术家,对方曾说过这一段话,「在纽约,每个人说英语都有自己的口音,每个人都不是原生者」,这句话令她即使初来乍到,也对纽约有了归属感。

    而曾在马来西亚生活多年的郑宜欣则有不同的感受,由于语言水平优秀,她常被误认为「本地人」,但她自己却更愿意从文本,尤其是汉字中汲取创作养分。郑宜欣介绍,汉字是如今少数还在被广泛使用的象形文本,其中蕴含的视觉与科学意涵值得深入挖掘。

    而汉字中的「汉」,本意其实是银河,这样一个充满哲学和艺术意象的内涵,比传统意义上的「汉朝」或「汉族」更加悠远。她强调,希望创作者和观众都能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欣赏汉字之美,而不必拘泥于「民族特色」的角度。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