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海局势持续紧绷,「经济学人」1日在〈一场关于台湾的强权危机即将到来〉(A superpower crunch over Taiwan is coming)一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持续以军事与灰色地带手段对台施压、美国威吓力逐渐丧失,台海局势正面临关键转折。文章警告,若美国总统川普为避免与中国发生核冲突,可能选择让台湾逐步落入中国势力范围,甚至与习近平达成实质等同放弃台湾的协议,进一步动摇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与民主防线。
台海局势近年日益紧张,台湾历来3届总统大选皆由倾向独立的民进党胜出,而自2010年以来,随着台积电在高端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崛起,台湾的经济重要性亦不断攀升。同时,中国的国防预算以美元计算已增至3倍,大幅削弱美国在亚洲原有的军事优势。
美国战略专家始终寄望,只要华府持续发出可信信号表明可能出兵护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便会推迟其毕生追求的「统一大业」。毕竟,台海战争一旦爆发势将酿成灾难,习近平为何要冒险将个人政治遗产与中共未来赌在一次可能彻底失败的武统行动上?
然而,三项关键变量正动摇这一「吓阻平衡」的基础。
首先,在川普统治下,美国的吓阻力正在流失。尽管川普总统与其鹰派团队屡提「以实力求和平」,并声称对中贸易战与战略重心转向亚洲反映他将中美对抗视为外交内核,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
2024年川普扬言若中国入侵台湾,将对其加征150%至200%的关税,如今关税已高达145%,华府已把牌打出。这场贸易战实质成为「谁更能忍痛」的角力,而中国可能自信有能力撑到最后。
川普的保护主义也对盟友造成伤害。台湾被课以32%的关税,川普还迫使台积电将产线迁至美国。澳洲、日本与南韩同样面临关税与「去中化」压力。虽然亚洲各国不致与美国断交,但对被卷入台海战争的忧虑日增。
其次,中国对台战略不再仅限于全面武力犯台。尽管「联合利剑」军演仍仿真包围台湾,中国也在加速演练更具威胁性、却未达战争门槛的「灰色地带」行动,像是在台湾周边海域进行临时检疫、海关检查等,并动用大幅扩编的海警部队。
此举意在削弱台湾主权,并在国内制造美国是否真会出手援台的疑虑。许多商船恐会配合检疫,国际社会的反弹也可能较为温和。自2023年以来,中国积极展开外交攻势,已有70国表态支持「一切促统努力」,为从检查到入侵各种行动提供外交掩护。
第三,台湾政界长期以来的功能失调,也让中国灰色战术企图利用的弱点。尽管大多数台湾人不愿被纳入共产政权统治,岛内政治却陷于极化与自满交织的恶性循环。去年选后,赖清德总统与由国民党主导的国会以及新兴第三势力共同执政,导致政治僵局,使台湾难以果断提高国防预算、减少能源依赖、或强化战备。赖清德对中国渗透的强硬反制更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撕裂。
即便川普最终在贸易议题上让步,这3项因素仍可能于台湾内部引发恶性循环。美国若对保卫台湾的承诺动摇,台湾或将失去自我防卫的决心;若台湾不愿自保,美方也将更难伸出援手。台湾最终可能在未发一枪的情况下,逐步落入中国势力范围。川普虽可能在某一时刻选择升高对抗,但也可能为避免与中国爆发核战,默许台湾脱离掌控,甚至与中国达成实质割让的协议。
这样的结果将重创台湾民主。长期来看,台湾甚至可能选出亲中政府。全球芯片供应也将产生恐慌。这虽然未必立即终结美国在太平洋的主导地位,但将迫使华府进行一场大规模战略重整。解放军可因此释出资源、扩展影响力;美军则需从第一岛链转移至日本与关岛构成的第二岛链,盟邦也需重新签署经济与军事条约,以获得安全保证,否则可能自行发展核武。
川普希望展现强硬姿态,他的保护主义与对盟友的施压旨在「让美国再次伟大」,却正在削弱美国保护台湾的能力。这一矛盾,北京不会视而不见。曾经,习近平认为耐心等待收复台湾是上策;如今,他或许认定机不可失,应该尽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