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夜里玩鱿鱼游戏?6旬翁尿急 却因这病变「木头人」尿裤子

    身穿白色外套的台湾巴金森之友协会理事长、台大医院巴金森症暨动作障碍中心主任吴瑞美上午带着病友们一起做体操,充满活力。(台湾巴金森之友协会提供)

    夜间尿急,60多岁张先生起床后急忙走向浴室。然而,他仅行走几步便如同被钉住一般无法移动,状似「一二三木头人」,随后裤裆潮湿,尿液已不受控制地排出。台大医学院神经科教授吴瑞美表示,中晚期巴金森症患者经常在夜间因药量不足而失去活动能力,严重影响生活品质。

    随着台湾人口老化,每年添加2000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目前总数逼近8万人。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台大医院「巴金森症暨动作障碍中心」与「台湾巴金森之友协会」于4月13日举办「身脑并行.协力寻宝趣-世界巴金森日活动」。近百名病友在家属陪同下参加寻宝游戏、趣味运动及合唱表演,分享训练成果,借此鼓励更多患者走出户外,积极面对疾病挑战。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台湾巴金森之友协会理事长、台大医院巴金森症暨动作障碍中心主任吴瑞美指出,巴金森症是一种脑部退化性疾病。患者脑部黑质中的多巴胺神经细胞提前老化,数目减少,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影响脑部神经系统的传递及动作协调。

    至于早期症状,吴瑞美表示,单侧肢体颤抖、关节僵硬、动作变慢、姿态前倾、步伐变小以及面部表情僵硬、讲话小声、字迹变小、平衡变差和关节酸疼等,若出现2至3个征兆,应立即就医检查。

    台湾认知功能促进协会理事长及亚东医院神经医学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兴表示,早期巴金森症症症状可能只会出现手部静止时发抖、单侧手脚行动迟缓、行动稍微僵硬等,部分病人伴随半夜梦中手脚踢动、大喊大叫,甚至会把另外一半踢下床的情形,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

    到了中后期,许多患者出现「来电–断电」(On-Off)药物反应,国内已有更理想的药物可经由动作障碍专家来调整使用,以改善病人生活品质。

    巴金森症的治疗主要依靠多巴胺类药物,如左多巴胺(Levodopa)、多巴胺接受体促效剂(dopamine agonists)、COMT抑制剂(COMT inhibitors)、单胺氧化酵素抑制剂(MAO-B inhibitors)等。

    吴瑞美表示,多年药物治疗后,患者普遍面临药效减弱的瓶颈。药量足够时行动自如,但药效消退后,较严重的患者如同电池没电,出现全身僵住、动作迟缓、反应变差、寸步难行等「断电」现象,导致跌倒和伤害。

    早期和中期的巴金森症患者仍可继续工作,但若忘记按时用餐和服药,药物浓度偏低也可能出现「断电」现象。吴瑞美指出,傍晚时段为患者「断电」高峰,甚至有个案在下班后走路或搭捷运时突然无法行动,险象环生。另一高峰则是凌晨,如张先生半夜如厕时「断电」,钉在原地而尿失禁。

    药物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剂量足够,特别是左旋多巴胺类药物需维持血液中有效成分的浓度。随着药物研发技术进步,缓释型左多巴胺药物延长了血液中药物浓度,降低患者状况波动频率。但目前健保给付标准严格,一天仅能开立四颗药物,而实际用药应在六至八颗,因此调药困难,患者仍处于「断电」危机。

    较严重的患者需要深脑刺激手术,通过置放电极刺激大脑运动回路,改善药效波动,减少「断电」现象。不过,许多患者仍害怕侵入性手术或不符合手术适应症。近期有新的微创外科技术,如神波刀或称作医萨刀,利用高能量超音波聚焦烧灼特定神经核组织,迅速产生疗效,颤抖消失,患者恢复正常社交和工作能力,减少家人负担。遗憾的是目前健保尚未给付该治疗费用,高额自费使多数患者无法享受这项创新技术。

    吴瑞美鼓励病友走出户外,身脑并行,力抗疾病,她更期待健保能尽快放宽巴金森症药物给付标准,以及补助神波刀治疗费用,使医师有更多任务具协助病友恢复运动功能,减少断电和颤抖人生。

    甄瑞兴提醒,半数以上的巴金森症病人罹病6-10年后伴随失智症状,照顾上更显艰难,家属应及早学习照顾技能,并寻求长照及社福单位支持,以提高生活品质。

    台大医院「巴金森症暨动作障碍中心」与「台湾巴金森之友协会」于4月13日举办「身脑并行.协力寻宝趣-世界巴金森日活动」。(台湾巴金森之友协会提供)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