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创业热土硅谷,「辍学创业、改变世界」长年被奉为创业者的传奇路径。其中来自史丹福大学的辍学生,更被视为最具潜力与气场的一群。一些年轻创业者甚至刻意强调自己「史丹福辍学生」的身分,仿佛这本身就是获得风投青睐的保证。
这种风潮可追溯至1990年代网络泡沫初起之际。华裔学生杨致远(Jerry Yang)与费洛(David Filo)于史丹福宿舍创办Yahoo,休学创业并成功打造全球首屈一指的网络入口,也掀起首波「史丹福辍学创业潮」。另一知名案例则是马斯克(Elon Musk),虽以Tesla与SpaceX闻名,但其实也曾短暂就读史丹福博士班,不到一周便退学投身创业。
根据CB Insights与彭博新闻统计,若一家公司成为市值逾十亿美元的「独角兽」,其创办人来自史丹福的几率高达10%,远超其他美国学府。这背后形成一套紧密的创业利益链:教授变身天使投资人、讲师兼任创投合伙人,甚至校方本身也通过基金参与投资。
彭博报导指出,支付平台Bolt创办人布莱斯(Ryan Breslow)在大二时辍学创业,至少有三位电脑系教授投资其公司。2013年,另一支付新创Clinkle吸引十多名学生退学加入,背后同样有教授资金介入。尽管史丹福设有利益冲突政策,但该规范并不适用于兼职讲师与访问学者,令外界对教育与资本角色界线产生疑虑。
创投讲师列文(Peter Levine)坦言,学生经常在食堂主动向他提案;而创办加速器StartX的特投曼(Cameron Teitelman)则直言,一些讲师利用资讯不对称压低学生股份。
最具争议的例子莫过于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她于19岁从史丹福退学创办血液检测新创Theranos,号称能用几滴血完成上百项医疗分析,被誉为「女版乔布斯」。然而该技术最终被证实虚构,公司倒闭,她本人亦于2022年被判刑11年,成为史丹福辍学神话的负面教材。
尽管如此,今天在史丹福,「辍学创业」仍是个别现象。布莱斯指出,学生倾向于暂停一学期或仅选修两门课,以便投入创业。
本报曾经报导过的Pika Labs创办人郭文景(Demi Guo)便是从博士班停学创业。而求职平台Simplify创办人Michael Yan、HeyBoss AI创办人曲晓音等虽为辍学生,但多已具备丰富的技术背景与产业历练,并非一股热血即贸然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