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新任总理梅尔茨(Friedrich Merz)本周成功敲定联合政府协议,内容包含开放「无上限国防支出」的大门,展开自二战以来最具历史意义的国防政策转型。然而,接下来的挑战更为艰巨——如何在缺乏美国支持的情况下,将德国打造成足以吓阻俄罗斯总统普亭的军事强国。
彭博资讯报导,根据协议,德国将设立常设预算外军费基金,并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强化整体战略协调。此外,德国不仅重申对北约(NATO)的坚定承诺,还将大幅升级网络防卫与情报能力,并推动简化军备采购流程与欧盟军事集成进程。
最具指针意义的是,德国自1945年以来,首次正式承诺打造可有效保卫国内与盟邦领土的军事力量。
梅尔茨在协议签署后表示,「德国正重回正轨。我们将履行在国防上的责任。」
然而,实现此一宏愿谈何容易。
德国的国防与国安系统长期陷于高度官僚化与组织分裂的困境,重要现代化项目屡屡延宕。再加上过去战略判断失误频传,包括允许中国投资者收购汉堡港货柜码头部分股分,已引发外界质疑德国是否具备应对复杂地缘政治威胁的能力。
对于德国重新军备的计划,社会上仍普遍抱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在几乎没有服兵役经验的年轻世代之间,这样的质疑声浪更为强烈。
而使情势更为紧迫的是,联合政府必须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其庞大的待办事项清单。德国官员警告,俄罗斯最迟将于2029年具备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换言之,柏林必须在这个日益逼近的时限内,将战略野心落实为实质的军事能力,以创建足以遏阻俄罗斯对欧洲其他国家发动攻击的可信威慑力量。
此事关系重大,不容有失。若德国未能达成其目标,恐将成为欧洲安全体系中的「脆弱环节」,尤其是在当前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之际。德国联邦情报局(BND)局长卡尔(Bruno Kahl)警告,德国现行的法律与政策框架,使其在应对日益演变的安全威胁方面,明显落后于盟友与合作伙伴。
尽管如此,德国国防重整的诸多关键细节,至今仍未有明确答案。基尔大学安全政策研究所所长克劳塞教授(Joachim Krause)指出:「对于未来德军的规模、是否恢复征兵制,以及具体的国防预算水准等内核问题,联合政府并未达成共识。」
在美国扬言将缩减甚至终止对欧洲的军事支持之际,如何筹组足够兵力部署于北约东翼,也成为一大挑战。德国虽已承诺将向立陶宛派驻5000名士兵组建旅级部队,但德国外交关系协会(DGAP)安全与国防中心资深研究员马特莱(Aylin Matlé)直言:「要在短时间内集结这样规模的人力,并非易事。」
这反映出更深层的问题。自2011年取消义务役以来,德国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一直面临招募兵员不足的困境。到2024年底,德军现役人数仅略高于18.1万人,较前一年略有减少。
尽管许多国防专家建议应重新实施征兵制,联合政府仍表态「目前不会」恢复义务役。
即便德国政府最终决定恢复义务役,反战的民意仍可能成为一大阻力。根据FORSA/RTL最新民调,只有六分之一的德国人表示若国家面临严重威胁时愿意上战场,18至29岁的年轻人中更仅有9%表达愿意参战。
不过,仍有部分民众选择挺身而出。30岁的柏林创业家丹尼斯(Dennis)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决定加入德国国防军的后备役部队。完成短短3周的训练后,丹尼斯成为德军最低级层之一的「猎兵」(Jäger),目前一边持续接受训练,一边协助灾害应变任务。
丹尼斯成长于前共产东德地区,父母一代对俄罗斯仍心存畏惧,最初对他从军的决定感到震惊,但随着时间过去,也逐渐理解他的动机。对这位在柏林落地生根、经营小型事业的青年而言,选择服役其实是出于务实考量。
他表示,「我当然知道,这条路可能会丧命,但总得有人去做。」称「我在这里有房子、有家庭,本来就不可能逃离,不如让自己发挥点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