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新北市三峡日前发生重大车祸,78岁余姓男子驾驶自用房车高速行驶,并冲撞多位民众及学童,造成3死12伤。外界怀疑,驾驶余姓男子是否有「路怒症」(road rage)。台北荣总遗传优生科主任张家铭于脸书指出,路怒症背后的真相,小心是隐藏的「阵发性暴怒症」在作祟。
张家铭说,在这个节奏愈来愈快、压力愈来愈大的世界里,开车本该是一段短暂安静的独处时光,但有时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一场战争。按喇叭、咆哮、恶意逼车,有时甚至演变成推挤、动手、殴打。
这些以为只是「路怒」(road rage),其实背后有更深的心理机转,有时甚至牵涉到一种真正的精神医学诊断:阵发性暴怒症(又称间歇性爆发性疾患,IED),其特征是,远超过合理的程度的愤怒甚至冲动的暴力行为。
张家铭指出,阵发性暴怒症不是个性问题,而是大脑的「煞车」坏掉了,依美国梅约诊所说法,阵发性暴怒症是种真正的精神疾病,症状包括反复出现、无法控制的激烈怒火,像是咆哮、摔东西、动手推人,甚至攻击他人。
其中,最常出现的场景就是开车时,有人超车、按喇叭、挡路,就瞬间暴怒,失控骂人、逼车、下车理论。这些都不是偶发的情绪,而可能是一种长期、大脑神经调控异常的结果。阵发性暴怒症的爆发,通常持续不到半小时,但影响却可能长年累积在人际关系、职场,甚至法律责任上。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他这么容易抓狂?」张家铭说,研究显示,有阵发性暴怒症的人,常在小时候就经历过家庭暴力、父母情绪失控、甚至是被霸凌。这些经验让他们学会了「暴力才有力量」这种错误模式。也有一些人,本身的基因让他们的大脑对压力特别敏感,像是神经系统的血清素系统调节异常,让人很难冷静下来。
张家铭表示,经影像研究发现,阵发性暴怒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 负责冷静思考的前额叶连接功能比较差,而情绪反应的杏仁核反而太活跃。这就像车子的煞车失灵、油门卡住,一遇到刺激就直接冲出去。
但这样的情绪,不是忍耐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的是正确的治疗。张家铭说,心理治疗,特别是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学会看见情绪爆发的前兆、练习用新的方式表达不满。有些人还需要通过药物帮助稳定神经传导物质,像是抗忧郁药、情绪稳定剂,来让大脑的煞车系统恢复正常。
张家铭建议,平时应调整生活习惯,比如减少咖啡因、避免过度刺激、规律运动、冥想、保持良好睡眠,这些都有助于调节情绪与压力。「情绪不是洪水猛兽,但若放任它无序流窜,终会冲垮我们最珍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