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正面临30年来最严重米荒、米价飙涨,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日前说「我没买过米」挨轰,21日请辞获准。日本首相石破茂大致决定将起用众议员小泉进次郎继任农林水产大臣。
在米价飙破每5公斤4000日圆、压得庶民喘不过气的时刻,江藤拓日前语出惊人地说:「我从来没买过米,因为支持者都送很多,家里多到可以拿来卖。」这番话激起民怨风暴,网络上批评如潮。他随后改口称自己「有定期买米」、「只是为了炒热气氛才说得夸张」,反而让人质疑其诚信与责任感,彻底暴露官员与民间感受脱节的事实。
即便政府已释出31万吨储备米,米价仍比去年几近翻倍。江藤表面上说对此「感到责任重大」,但语带轻率的发言却反映他缺乏对民生的同理心与担当。他的失言不仅令人傻眼,也再次突显出日本农政长年失败的本质。
更令人愤怒的是,他试图将责任推给「流通机制」,声称价格未下滑是因为流通过程被加价。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市面上米的供应远不及需求,供需失衡才是米价高涨的根源。将矛头指向批发商,无非是政府想转移焦点、掩饰自身政策失能的手法。
这种官员不知民间疾苦,胡乱甩锅,不必负任何政治责任的作法,台湾民众必定不陌生。
日本财经杂志President前任总编辑小仓健一指出,过去数十年日本政府一方面推行减产政策打压产能,另一方面依赖补贴造成农业失去竞争力,才让今日价格失控的结局变得无法挽回。

国际上许多研究指出,开放贸易与市场导向的改革能显著提升农业效率。像是分析非洲与南美各国的研究发现,减少保护主义、推动自由化能让农业产值与竞争力大幅提升。相对地,依赖补贴与关税虽能短期稳定某些产业,长期却会扭曲市场、降低创新与生产动力。
然而,江藤与农水省所谓「守护产地」的说词,其实是想维持目前补贴与保护主义所构成的既得利益体系。真正要保护农家,应是帮助其脱离对补贴的依赖,在自由市场中自立,甚至扩展海外市场,而非困在国内关税高墙中自欺欺人。
如今,日本农业不仅被政策绑架,更被少数政客与官僚视为私产操作。江藤在自民党佐贺县连的政治募款餐会中高谈阔论,显然更关心党内与金主感受,早已与庶民脱节。支持者送米、国民买不起米,这两件事本质不同,他却混为一谈,可见其思维何其傲慢。
在这样的体制下,农家与消费者双输,而农水省与自民党则成了障碍而非推手。若不彻底改革这个既无能又失职的架构,日本农业将无以为继,庶民餐桌也将再无安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