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花莲卓溪乡的台湾黑熊之死,让人熊冲突问题引起广泛讨论。林业及自然保育署昨公布2011年以来的台湾黑熊监测与发现纪录点位统计分析,发现台湾黑熊的族群相对丰度(OI值)逐年上升,台湾黑熊族群有扩增态势。其分布范围从11县市17乡镇,扩及到11县市27乡镇。
林保署长林华庆表示,台湾黑熊族群增长趋势明显,在中高海拔或低海拔地区都逐渐扩增,甚至海拔500公尺以下也频繁现踪,与人类活动区域重叠,人熊和平共处将列为保育的首要课题。
根据林保署统计分析,从海拔位置监测,不论是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区、或是12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台湾黑熊的族群数量与分布都呈现扩增趋势,且在部分地区愈来愈接近浅山与平地。
从海拔500公尺以下监测来看,2011年至2017年仅18笔,近两年每年有26至31笔,今年迄今已有16笔活动纪录。
此外,低海拔地区已开始有台湾黑熊繁殖族群的创建,从2018年起,全台共有60笔母子熊纪录,其中23笔出现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
林华庆说,低海拔地区黑熊变多,并非「高山环境变坏,导致黑熊跑下来」,而是相对都逐渐扩增。因应黑熊族群分布的扩张,人熊和平共处将是未来保育政策的首要目标。除了持续与在地居民合作保育黑熊,落实食物管理,推广改良式猎具外,也将创建更严谨的野放评估标准。
东海大学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教授林良恭表示,过去少有人熊冲突事件,是因为族群数量少,但随着族群数量增加,未来冲突事件会增加,尤其台湾黑熊对食物的意念很强,山区居民妥善的食物管理、强化农作禽舍的栅栏围阻设施相形重要。
野声环境生态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姜博仁长期监测台湾黑熊族群,他指出,黑熊数量明显成长,光是玉山国家公园范围内就有至少300只,加上其他出没区域,总数绝对超过500只。近年甚至在海拔100、200公尺的低海拔地区出现,未来可能连台北阳明山也能见到黑熊踪影。
姜博仁呼吁,登山或露营民众应妥善管理食物与垃圾,避免引来黑熊。登山时建议配戴熊铃或其他会发出声响的物品作为预警,也可携带防熊喷雾,以降低人熊冲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