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胆小谨慎是生物机制不是性格缺陷 医师教你如何勇敢

    天生个性有人胆小,有人勇敢。示意图。(123RF)

    有人胆小,有人勇敢,台北荣总遗传优生科主任张家铭于脸书指出,胆小谨慎其实是一种生物机制,并非性格缺陷,这一切与大脑里的神经细胞运作方式有关。当我们知道原因,就更知道怎么变得更勇敢。

    张家铭说,人生就像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旅程。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说走就走、毫不犹豫地冲出去,而我们却常常卡在原地,来来回回地想,最后什么都没做?是因为有人从小就比较胆小吗?还是缺乏信心、没有被好好训练过?这些可能都是一部分的原因,这一切与我们大脑里的神经细胞运作方式有关。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他表示,我们脑中那些悄悄影响决策的细胞,一边提醒我们风险、一边推动我们前行,决定了我们会踏出一步,还是选择停下脚步。一项2025年发表在期刊《Nature》的研究,发现我们大脑深处的「腹侧海马体(ventral hippocampus)」藏着两种掌管行为选择的关键细胞。

    张家铭说,我们的大脑不是一个单纯的开关,而像是一台正在运算的电脑,在面对「要不要做这件事」时,它会同时启动两组细胞系统,一组叫多巴胺D1细胞,它像保守的朋友,提醒我们:「这样可能会受伤,小心点。」另一组叫多巴胺D2细胞,是支持行动的伙伴,鼓励我们:「你可以试试看,说不定会成功。」

    这两群细胞,就住在大脑深处的腹侧海马体,专门负责帮我们决定:要不要前进、要不要靠近、要不要冒险。张家铭举例,当焦虑感出现时,D1细胞会跳出来保护我们,让我们退缩;而当我们感到安全、鼓起勇气时,D2细胞就会帮我们跨出那一步。这是一种「天生的神经机制」,不是因为谁比较懦弱,也不是单靠意志力就能改变的。

    另外,我们的教育与想法,也会影响大脑的「风险评估系统」。很多人会问:「那既然是生理反应,我是不是注定胆小?」其实不然。我们的想法、成长过程、教育方式,会影响这两群细胞的活性。

    如果从小总被批评,常被否定,大脑会倾向让D1细胞主导,提醒我们不要冒险;如果有机会尝试、鼓励与支持比较多,大脑反而会养成「探索是安全的」感觉,让D2细胞比较有机会发声。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天生就「比较敢」,其实是他们的环境与经验,训练出他们更会使用D2系统。

    想要变勇敢,从理解开始,而不是责怪自己。当我们开始明白:「我不是不够好,只是大脑的D1细胞在保护我」、「我不是没勇气,而是还没习惯让D2细胞发声」,内心的压力就会松开,这种松开,就是转变的起点。

    怎么在生活中,慢慢养出更多的勇敢?练习从小风险的事开始「试试看」。比如今天主动跟便利商店店员多说一句话。看起来没什么,最坏的情况顶多就是对方没理您,或者冷冷地回应一下,真的也不会怎样。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帮助大脑创建新的记忆,告诉它:「嘿,这世界没有那么可怕,真的可以试试看。」

    不需要什么都不想就硬冲。相反地,先问自己:这件事最糟会怎样?我能接受吗? 当我们先想过风险、把心理准备做好,再去行动,会让大脑里那颗紧张的D1细胞比较安心,让D2细胞有空间接管行动的决定权。

    当D1细胞跳出来让您退缩,不用急着责怪自己。那其实是大脑在说:「我想保护你,不要受伤。」这时候,请给自己一点温柔的对话:「谢谢你提醒我,但我想让D2也说说看,因为我不想永远停在原地。」

    张家铭说,成功不一定要很大,有时只是一次简单的举手发言、一次勇敢的提问。把这些写下来,不只是回忆,更是让大脑知道:「我可以的,我曾经做过。」这样一来,下次D2细胞就更容易启动,让「勇敢」不只是意志,而是越来越自然的神经反应。

    稳定的睡眠、规律运动与深呼吸练习,是让大脑更平衡的日常处方。张家铭说,这不是玄学,而是真实的神经科学。这些行为会帮助调节多巴胺的释放节奏,让D1不会过度紧张,D2也有机会接上线。换句话说,好的生活习惯,就是帮助大脑重新校准勇气与谨慎的平衡点。

    我们都曾被教导「要勇敢」,张家铭说,很少人告诉我们,「勇敢」不只是心理上的选择,它其实是生理与心理一起调出来的旋律。当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害怕,就不会被害怕给吞没。当懂得怎么与大脑合作,会开始发现:自己,其实可以不一样。

    张家铭建议,让从今天开始,试着告诉自己:我不是胆小的人,我只是还在学习如何让勇敢的那一边,发出声音。就像神经细胞需要时间形成链接,勇敢,也需要一点一滴地养成。不急,接纳自己,慢慢来。因为懂了,才真的能开始改变。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