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媒指出,中国经济长期存在房市低迷、消费信心不足等问题,此次美中关税战对中国的考验不在于美国关税政策,而是北京如何化危机为转机,重新审视政策,在扩大内需、拓展海外市场、与他国结盟等方面取得进展,以解决经济问题。
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天报导指出,中国近5年来房价一路下跌,还有房地产开发商仍继续盖新房,据路透今年2月的一项调查,分析师预测今年房价将下跌2.5%;同时,中国还面临消费信心下滑、年轻人就业等经济问题。
据「自由之家」的异言网报告,中国近几个月因经济问题引发的抗议明显增加。
而美中贸易战的出现,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试图将危机转化为改革契机。中国不断提出要扩大内需,以提振经济,但报导指出,中国要由内需替代出口,并不容易。
报导引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聂辉华说法。他表示,在当前经济趋缓压力下,短期内内需不太可能实质扩张,「以内需替代出口,还需要时间」。
虽然中国设立用于育儿补助、提高薪金等方面共计410亿美元的补贴计划,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指出,这些措施无法长期持续,得要创建长效机制、要提高民众的可支配收入。
另一方面,中国也极力开拓更多海外市场。过去在川普第一任期时,中国就开始寻求美国以外的买家,除了加强与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贸易链接,也通过「一带一路」巩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
澳洲智库「罗伊国际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数据指出,如今有超过145个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超过与美国的贸易额;而在2001年,这样的国家仅有30个。
有观点指出,美国的举措为习近平提供机会,颠覆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将中国塑造成一个稳定且可靠的全球贸易伙伴与领导者。张军表示,川普的施压式关税政策,反而成为中国展开外交攻势的契机。
不过也有部分国家担忧,中国原本输往美国的商品可能涌入当地市场,造成冲击。聂辉华表示,中国约有两成出口商品销往美国,若这些商品集中流入某个区域市场或国家,恐引发倾销与恶性竞争,进而导致新的贸易摩擦。
此外,中国过去几年对其他国家施加贸易限制,也使得习近平当前的外交拓展受到限制,许多国家也不愿在北京与华盛顿之间选边站。像是澳洲在2020年呼吁针对疫情源头与早期应对方式进行国际调查,北京随即对澳洲葡萄酒、大麦征收关税,禁止进口棉花和龙虾等举措。
澳洲国防部长马勒斯(Richard Marles)近期也表示,面对美中贸易战升温,澳洲不会与中国携手。
报导指出,即便中美双方未来展开谈判,中国仍将持续其长期战略方向,重新审视自身体质,未来能否解决自身经济长期问题,端视北京的决策,而非华盛顿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