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川普第二任期一百天内实施多项颠覆传统政策的新措施,遍及贸易、移民、科技技术与印太地区等领域,已经对亚洲各国、投资人及学生带来冲击。日经亚洲引述知情战略讨论人士指出,川普政府在印太政策上走向未定,未来动向将取决于中国的回应态度。与此同时,川普大规模祭出关税措施,中国成为亚洲地区中受打击最严重的国家。
对亚洲的外交策略
日经描述,现行华府内部主导外交政策可分为3个派系:霸权主义派(primacists)主张积极参与全球;制中优先派(primacists)认为应将重心放在中国,而非中东或欧洲;克制派(restrainers)支持仅为狭义国家利益动用军力。
知情战略决策的人士透露,川普的印太政策依然未定。许多走向取决于中国如何回应美国合作要求,比如停止向伊朗购买石油。
若以「人事即政策」来看,目前迹象显示,美国正在走向「拒止战略」(strategy of denial),采取措施吓阻中国作出不利美国的行动,而非维持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
4月初,川普与极右翼人士卢默(Laura Loomer)会晤后开除数名国安会人员,消息指出,卢默建议清除具有霸权主义倾向的成员;被解职者包含对中鹰派国务卿鲁比欧和国安顾问沃兹麾下员工。
贸易政策与科技产业
川普上任后推动大规模关税政策,为全球贸易体系与科技产业带来剧烈震荡。
目前川普的3大类关税措施分别为:以232条款为名针对钢铁、铝材及汽车征收25%关税,未来将扩及半导体与制药领域;全面施行10%基础关税,以筹措政府财源与支撑减税;另对与美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实施对等关税,但在市场震荡后暂缓90天,预计7月9日到期。
眼下全球企业纷纷暂缓投资并重组供应链,中国作为苹果、特斯拉等企业重点布局的市场,遭加征高达145%的关税,受创最严重;越南亦面临46%对等关税。
专家警告,全球正进入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实验,川普的目标是促进战略产业回流与扩大出口市场准入。尽管川普宣称与中国保持沟通,北京方面则否认双方展开贸易谈判。
未来几年,苹果、Nvidia与台积电等企业已承诺扩大在美国的投资,科技制造业回流趋势成形,但亚洲供应链与科技产业短期内仍将面临巨大冲击。
IPC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总裁暨首席执行官米契尔(John Mitchell)指出,企业重新配置供应链需要数年时间,「在此期间,东南亚地区企业将暂缓新投资与新聘雇,这种情况在全球其他地区也可能发生」。
打击移民行动
根据移民律师与专家,川普上任后对移民政策展开前所未有的打击行动,包含集中遣返与加强国际学生审查,已在相关群体社群引发恐慌。
从印度到中国等亚洲移民均出现遭遣返或避免移民官追捕隐匿的情况。
外籍学生亦成打击对象,甚至出现身分遭任意撤销,部分学生提起诉讼后,美国政府开始恢复其合法身分;同时,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正在起草取消学生身分的正式规范。
学者警告,此举将对学术界与创新领域产生寒蝉效应,打击亚洲学生赴美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