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想像吗?拥有辉煌天际线和灿烂都市样貌的曼哈顿下城,现在只有一座规模不算大的综合性医院了。未来,下城的普通人不仅看不起病,还将看不上病。
▼收听「纽约客谈」:
经过近两年的拉锯,位于东村附近、拥有135年历史的西奈山贝斯以色列医院终于还是关门了。历史上,位于两个商业中心之间的下城东区是一片地价洼地,因而聚集了至少三家大型综合医院。不过随着土地价值的飞升和城市功能区的调整,盈利能力偏低的医院逐渐被商业地产逼退,让下城地区的居民就医选择愈发狭窄。
数据最能反映问题。长老会下城医院拥有180张床位,而这也是整个下城地区仅有的180个综合医院床位。34街以南的下城,总人口有60万,却只有这一所综合医院,每千人只有0.3张医疗床位。这是什么概念呢?放眼全球,医疗资源如此紧张的国家包括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阿富汗、海地⋯⋯作为发达国家中社会福利水平最差的美国,全国平均医疗床位数为千人2.4;而在德国,这一数字是8,日本和南韩则超过12。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医院多属非营利机构,但强令一个医疗机构在每年亏损上亿元的情况下坚持以高水平维持一所医院的运作也不现实。不过,亏损的原因到底是结构性矛盾,还是经营管理存在问题?遗憾的是,似乎尚未有人能给出能让公众信服的回答。
综合医院在医疗设备和急诊能力方面无法替代。在最坏的情况下,综合医院缺失会令死在救护车上的急诊患者大为增加。面对这一性命攸关的问题,公众有必要大声质问:我们未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