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美国几次表态,愿与中方进行经贸谈判,中国商务部2日早首次证实,「对此,中方正在进行评估」。对美中经贸谈判可能进展,北京国关学者时殷弘受访认为,仍取决于美国总统川普自2月初以来,对中国征收的「超级关税」能否全面取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坦言,可能还是一场持久战,「打打谈谈」,不可能一下子解决问题。
就美中经贸谈判,王义桅认为,既然美方一再表示愿意谈判,证明自身已遭受到贸易战很大的冲击,尤其川普的百日维新没能实现承诺,6月将有美国国债到期,机构纷纷下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期等。
王义桅表示,中方已多次强调,贸易战是双输的,如果美国是真心想要谈判,中国也愿意评估美方的诚意,「到底是虚张声势,还是动不动说中国要屈服,还是拿出严肃的一些谈判方案来」。站在中方立场,王义桅说,美国所有强加的关税都是不合理的,要全部取消以后,才能再重新谈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和世界秩序。
时殷弘受访认为,与北京方面多次毫无保留的拒绝相比,此次商务部的声明似乎比较「温和」,但事态发展,仍取决于川普能否全面取消自2月初以来对中国加征的超级关税。
就美中可能何时进行谈判及影响,时殷弘分析,即使双方进行谈判,也不太可能通过例如要求中国购买数千亿美元的美国产品的方式,来达成相互降低关税至20%以下的协议。另在川普对其他国家实施90天关税豁免期下,时殷弘提醒,如果美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进展越大,中美实现协议的前景就越渺茫。
王义桅认为,如果中美不能尽早进行(谈判),全球人类都将生活在贸易战的影响下,尤其许多问题也都是世界性问题,例如美国国债、制造业回流等。但他也提到,美方发起贸易战,不是说要回到过去的状态,而是观察中国经济韧性,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表面上是贸易战,实际上是未来发展趋势、引领世界的较量。
因此,王义桅坦言,中美还将有一个比较长期的博弈阶段,「可能还是持久战,打打谈谈,不可能一下子解决问题」,影响因素包括部分美国国债六月到期后,九月还有,和待七月90天关税豁免期后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反应,及中国自身的科技创新突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