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sk.ca

50万/台的人形机器人进厂,搬运效率不如工人(图)

(1 week ago)
综合新闻

AI Summary

TL;DR: Key points with love ❤️

文章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实际应用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尽管车企积极布局并寄予厚望,但目前机器人搬运效率远低于工人,且在硬件定型、关键零部件技术、软件数据获取、泛化能力及成本效益等方面存在显著障碍。特斯拉、优必选等领先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实习”或有限应用阶段,距离大规模替代人工尚有鸿沟。

Trending
  1. 1 半年前:机器人被视为车企提升估值的特效药,十多家车企蹭上机器人概念。
  2. 2 2023年上半年:特斯拉向国内供应商提出Optimus灵巧手指尖传感器需求。
  3. 3 今年上海车展:车企选择用机器人当车模,而非进工厂。
  4. 4 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厂计划多为PPT,效率远低于工人;技术难题复杂,数据规模有限;成本高昂,回收周期长。
  5. 5 未来:预计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750亿元;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有望达35万台。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受阻
  • 车企估值可能存在泡沫
  • 技术积累和场景洞察成为行业胜负手
  • 贸然进入可能导致资金和研发投入的泡沫
What: 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的实际应用情况、技术瓶颈(如硬件未定型、软件数据获取难、泛化能力差、重心控制、放置精度、电机功率等)和商业化挑战(如成本高、回收周期长),以及车企对此领域的投入和预期。
When: 半年前(车企提升估值特效药时期),今年上海车展(机器人当车模),2023年上半年(特斯拉定制传感器),目前(机器人进厂计划多为PPT,效率低)。
Where: 汽车工厂(总装线),上海车展,中国(市场预测),重庆,上海,美国(特斯拉),德国(宝马),蒙古国,坦桑尼亚。
Why: 车企将机器人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提升估值的手段,并认为其在硬件复用、软件迁移和资源共享方面具备优势。然而,实际应用中,机器人技术成熟度不足、数据积累困难、高昂的制造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是其难以大规模落地的主要原因。
How: 车企通过宣布、投资、设立团队、推出产品等方式进入机器人赛道;机器人公司进行技术研发、优化产品性能,并与车企合作进行试点应用。但目前主要通过宣传视频展示,实际效率和应用受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文章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实际应用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尽管车企积极布局并寄予厚望,但目前机器人搬运效率远低于工人,且在硬件定型、关键零部件技术、软件数据获取、泛化能力及成本效益等方面存在显著障碍。特斯拉、优必选等领先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实习”或有限应用阶段,距离大规模替代人工尚有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