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导演邹时擎首部独立执导长片「左撇子女孩」入选坎城影展「影评人周」单元。她表示,拍摄过程是一段情感浓烈的旅程,也说台湾电影叙事讲求情感内敛,恰好打动欧洲观众。
这部片由邹时擎与奥斯卡导演西恩贝克(Sean Baker)共同编剧,并由台湾、法国、美国与英国共制。
「左撇子女孩」故事聚焦台北夜市的单亲家庭,描绘女孩在传统家庭束缚与个人意识觉醒之间的挣扎,影片探索情感与身分的隐性对话,在亚洲文化脉络中引发强烈共鸣。
美国娱乐媒体「综艺」(Variety)报导,邹时擎在台北出生长大,之后前往纽约新学院(New School)攻读媒体研究硕士,她在那里结识了西恩贝克,两人自此展开长期合作关系。西恩贝克今年3月刚以长片「艾诺拉」(Anora)夺下4座奥斯卡奖。
邹时擎在2004年与西恩贝克共同执导他的作品「外卖」(Take Out),并担任西恩贝克的「夜晚还年轻」(Tangerine)、「欢迎光临奇幻城堡」(The Florida Project)与「火红大箭男」(Red Rocket)的制片。
邹时擎形容说,拍摄她自己的首部长片是一段情感浓烈、极为私密的旅程,而这一切始于一段记忆。
她说:「我爷爷曾告诉我,左撇子是『恶魔之手』。这句话对我影响深远,特别是在传统台湾家庭中成长的背景下。我内心的冲突持续了好几年,最终成为了这个故事的内核。」
她说:「制作这部电影耗时超过20年,这段过程充满耐心与坚持,也让我坚信悄无声息的故事同样值得跃上大银幕。我也身兼多职,担任编剧、导演、制片,重点是要保护这个愿景的完整性,并组建一支与我一样深信这部电影的团队。」
与其他人密切合作超过20年后,独立执导对邹时擎来说是需要调整的过程。
邹时擎说道:「我习惯参与每一个环节,从场勘、选角、服装到后制都是。对我来说,合作不只是共享成果,更是一种相互信任。在这部片中,我在台北有一支很棒的在地团队,我与每个部门都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整部片的节奏与调性一致。」
邹时擎与英国和法国的制片合作,「左撇子的女孩」也获得台湾文化部电影基金以及台北市电影委员会「国际影视摄制投资计划」的支持。
她表示:「这个模式让不仅让电影能保有道地的台湾特色,同时也从国际合作中受益。当创作理念与文化价值一致时,共同制作能让作品触及更广,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邹时擎表示:「台湾电影叙事讲求情感内敛,这点恰好打动欧洲观众。这不是一部喧闹的电影,而是耐心、细腻、极富观察力的作品。像杨德昌和侯孝贤这样的导演,让我们看到静谧时刻蕴含的力量,而那样的影响力至今仍存在。我想欧洲观众欣赏这类情感慢慢堆栈且深入人心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