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为求生存大脑会主动删记忆 长庚大学团队研究跃上国际

    长庚大学医学院教授吴嘉霖(左四)团队与工学院副教授赵一平(右四)跨领域合作,研究果蝇记忆管理。(长庚大学提供)

    大脑每天都在经历无数新资讯并产生各种记忆,究竟哪些记忆会被保留?哪些会被遗忘?台湾长庚大学医学院教授吴嘉霖研究团队,通过果蝇寻水记忆研究发现,大脑是根据资讯的重要性,决定留下或删除哪一部分的记忆。这项创新且有趣的研究成果近日刊登于国际顶尖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让台湾研究再次跃上国际。

    校方表示,研究团队以「口渴的果蝇」为实验对象,设计了一个创新的学习方式。首先,让果蝇学习将特定气味与98%湿空气联结起来,形成「湿气记忆」,接着再让牠们学习将气味与喝水联结起来,形成「水记忆」。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研究发现,这两种记忆分别由果蝇脑中不同的神经回路负责,且两者会互相干扰。当果蝇创建起水记忆后,湿气记忆就会被大脑快速遗忘。这个现象让研究团队感到非常惊讶,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果蝇喝到水时,大脑中的PAM-γ4多巴胺神经元会被活化,不仅会促进水记忆的形成,还会主动抑制湿气记忆,造成湿气记忆的遗忘。

    吴嘉霖表示,这种记忆管理机制可能是果蝇的一种生存策略,在野外,高湿气通常是水源的线索,但如果口渴果蝇循着湿气的记忆寻找水,最终却无法找到水源并解渴,那么这段记忆对牠的生存来说毫无意义,甚至有可能危害生命。

    为了节省大脑的记忆空间,大脑选择性删除这段无效的湿气记忆,而保留真正有助于生存的水记忆。更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如果抑制PAM-γ4神经元的活性,湿气记忆就不会快速遗忘,代表大脑是有能力主动管理记忆的保留与删除。

    为了更直观理解果蝇大脑的运作,研究团队还与长庚大学资讯工程学系副教授赵一平合作,运用高解析显微萤光设备、可即时观察活体果蝇神经元等技术,记录果蝇大脑学习、记忆与遗忘时的神经活动,并将这些动态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频谱图。

    这些图像不仅展示记忆形成与消失的过程,也帮助研究人员更精确地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研究的创新性和突破性,获得PNAS编辑的高度评价,也为理解人类大脑记忆的运作提供了新视角。

    长庚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果蝇的水记忆与湿气记忆是由脑中不同的神经回路负责,且两者会互相干扰。(长庚大学提供)
    长庚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果蝇的水记忆与湿气记忆是由脑中不同的神经回路负责,且两者会互相干扰。(长庚大学提供)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