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不停腹泻、血便…小心克隆氏症与溃疡性大肠炎 病例正在激增

    马偕纪念医院消化科系胃肠科主任章振旺说,如怀疑有发炎性肠道疾病,可先作大肠镜检查。(马偕医院提供)

    「20年前,我当住院医师时,半年才能看到一例IBD(发炎性肠道疾病)患者。如今,消化科病房随时都有这样的病人住院。」台湾马偕纪念医院消化科系胃肠科主任章振旺指出,IBD病人常被误认为肠躁症或单纯肠胃不适,实则是对生活影响极大的免疫疾病。

    另外,健保给付的严格限制,让患者在求医路上步履维艰。在5月19日世界IBD日之前,台湾肠保健康协会将在5月18日举办IBD活动,邀请大家参与,了解这种愈来愈多的病痛。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有些疾病静静潜伏,鲜为人知却愈来愈普遍。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是IBD的病人,他一度从政坛引退,就被认为与此病有关。克隆氏症与溃疡性大肠炎就是典型的发炎性肠道疾病。这类疾病的病例在国内快速增加,从少见病例成为消化科病房里的常见面孔。

    章振旺指出,溃疡性大肠炎主要影响大肠,发炎从肛门端向上蔓延,带来血便、腹泻等症状。克隆氏症则更复杂,可能侵袭整个消化道,从口腔到肛门,还会出现「跳跃式病灶」,甚至深入肠壁,引发瘘管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若病灶仅限小肠,症状可能不明显,易被误诊为肠躁症或其他肠胃问题。

    压力大、饮食西化(如乳制品摄取增加)及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台湾病例激增的原因。根据健保署2025年3月统计,克隆氏症领取重大伤病证明人数达2541人,溃疡性大肠炎则有5579人。实际患者可能远超此数,估计达一至两万人。许多人虽经诊断,却因重大伤病申请门槛高而未纳入统计,这类疾病不如红斑性狼疮或洗肾病例常见,在重大伤病中属于相对弱势。

    章振旺分享了一位34岁男性患者的故事。他从高中起反复腹泻、腹痛且有轻微贫血,初期大肠镜检查正常,但结婚压力大,尤其在蜜月时频繁血便,后经胶囊内视镜,才在小肠处发现病灶,确诊为克隆氏症。幸好待情绪稳定后,配合最新的生物制剂治疗,他的症状显著改善,可见压力对免疫疾病的深远影响。

    美国曾作过1000例相关病人的研究显示,很令IBD病人挫折或是很能体现他们求医的困顿:50%的克隆氏症患者曾被误诊,过半的病人担心医师不够专业或不了解IBD,病人平均需咨询5至6位医师才确诊。

    台湾也有类似情况。另一方面,这个疾病很难诊断,甚至也有一些病会被误诊为IBD,韩国数据指出,一开始被诊断为IBD的病患,有7.5%的溃疡性大肠炎患者及13%的克隆氏症患者长期追踪,结果变成感染性肠炎,肠结核或药物性肠炎等,而且约2%的患者在诊断后更正,例如原本以为是溃疡性大肠炎,后确认为克隆氏症。

    如果怀疑是IBD疾病,章振旺说,常用的诊断工具包括大肠镜(检查大肠及小肠末端)、以及核磁共振肠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 MRE)检查小肠病灶及检验大便钙卫蛋白确认肠道有无发炎。如果出现血便、贫血、体重减轻,尤其原本就有免疫疾病病史(如红斑性狼疮),就需立即就医。

    评估溃疡性大肠炎严重性的准则简称为「真爱准则」(The Truelove-Witts criteria,Truelove 是人名), 即如果出现贫血、发烧、白血球升高及心跳加速,患者就需紧急住院。

    很多IBD患者常会抗拒诊断,担心此病形同「宣判」,害怕长期服药或住院。有些人症状改善后,不少人忽略追踪,导致复发时病情恶化。

    专家呼吁,早期诊断是关键,却因疾病认知不足而困难重重。章振旺说,和许多困难重症一样,IBD也因健保设限面临治疗的困境。治疗IBD的药物分为三类,但健保给付的严格限制,让患者面临经济与健康的双重压力。

    常用的传统药物:抗发炎药物(5-ASA),用于轻至中度患者,可口服或灌肠。灌肠虽有效,病人常因不方便而抗拒。类固醇多用于控制急性发作,但副作用(如血糖升高、骨质疏松)限制长期使用,通常三个月后就会减量。还有多种免疫调节药物,多用于维持治疗,但对孕妇有致畸风险,因很多病人在廿、卅岁发病,如有备孕需要尤要谨慎。

    也有多种生物制剂可针对中重度患者治疗,如复迈(Adalimumab)、类克(Infliximab)可阻断发炎介质(肿瘤坏死因子),安溃悠(Vedolizumab)是肠道专一性治疗,与阻断「介白素」的喜达诺(ustekinumab)。惟台湾因肺结核及B型肝炎盛行,使用前需检查,必要时施打疫苗或治疗潜伏感染。

    但健保的给付有许多限制。医师反映,健保规定需使用传统药物半年以上无效,提交内视镜报告及病历申请。疗程通常只有一年,结束后若病情稳定需停药,即俗称的「下车」,3个月后复发才能重新申请。若反复停药复发,在第三次复发时,如果在3个月内,疗程可延长至2年。

    近来也有更新的小分子药物,包括Tofacitinib、Upadacitinib、Ozanimod等,口服方便,适合年轻患者,但可能增加带状疱疹风险,孕妇使用数据不足。且健保多列为二线用药,需一线生物制剂无效才能申请使用。

    健保的「上车下车」政策(一年疗程后停药)常导致复发,延误治疗时机。章振旺指出,国外研究显示,早期使用生物制剂可降低开刀风险,但台湾患者需等到病情恶化才获给付,错失最佳治疗窗口。有的生物制剂一支约1万元(新台币,下同,约325.2美元),每2周注射一次,一年约20至30万元,也有一支快6万元,每两个月打一针。有的小分子药每日要吃2颗,每颗约800到900元。若无健保给付,患者经济压力倍增。

    过去,克隆氏症的瘘管、肠道穿孔破裂或溃疡性大肠炎的毒性巨结肠症发作常需手术。如今,生物制剂显著降低手术需求,但健保限制让许多患者无法及时受益。

    面对IBD挑战,章振旺说,患者非常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及病友相互的交流。台湾肠保健康协会的成立就是为了提供病人交流平台,让患者分享药物副作用、给付申请经验及生活管理。病友会也希望能向健保署倡议,放宽给付限制,让患者更早获得治疗。

    今年欧洲肠道发炎学会(ECCO)提出「REACH」目标,强调早期诊断、药物可及性、持续治疗、跨领域合作及全人化照护。台湾的医疗团队正朝此方向努力,除了医师以外,集成营养师、心理师等多专科支持,关注患者身心需求。

    5月18日的IBD日活动,将汇聚医师、患者与家属,分享最新治疗进展与照护策略。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希望的凝聚。无论你是患者、家属或相关医疗人员,都欢迎报名参加,一同来认识IBD,并抵抗病痛。活动中将有超过十位专业权威医师及心理师、营养师等分享IBD 饮食法与试验新知、骨质营养、益生菌及饮料怎么选、病友分享心路历程、舒压秘技,并在现场解答问题。

    ●IBD DAY 病友会,2025肠保健康,一路相挺

    时间:5月18日(周日)下午1点到5点

    地点+: 台北市集思北科大会议中心感恩厅(台北市大安区忠孝东路三段1号,亿光大楼)。

    报名:请洽「台湾肠保健康协会( https://tiha.com.tw/news/1909865969940475905)」

    台湾肠保健康协会5月18日将在台北举办IBD日活动,会有多位IBD医疗专家到场演讲并提供咨询。图为协会去年底举办的讲座活动。(台湾肠保健康协会提供)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