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威武的中国仪仗队,和遍布加拿大街头的牛肉粉

    联邦大选后的第二天,一场罕见的春季风暴突袭安魁两省。十级大风呼啸整夜,社区忽然一片漆黑——竟然停电了。

    电炉无法使用,只好出门寻觅一顿热乎饭。

    一般在时候,最常见的选择就是越南粉。对于不少有留学或移民背景的人来说,这种价格亲民、口味清爽的汤粉,早已深植味蕾,一没饭吃就能想到。

    图片来源:Tripadvisor

    等菜上桌时,妻正在刷手机,忽然把屏幕伸到我面前:“你看!”

    原来是越南举办统一五十周年庆典的新闻。中国派出仪仗队前往参加阅兵,一队身姿挺拔、步伐整齐的中国军人亮相越南街头,引来大批市民围观。有越南女孩甚至激动地喊出“老公老公”,引爆了中国社交媒体。

    图片来源:youtube

    我瞥了眼眼前这碗热气腾腾的越南粉,对妻说:“知道吗?你现在吃的这碗粉,其实跟解放军仪仗队参加的这个活动,还真有点关系。”

    “此话怎讲?

    这就有些远了,要从50年前说起。

    50年前的1975年4月30日,北越军队占领了南越首都西贡(今天的“胡志明市”),标志着越南战争的终结与国家统一。今天越南的这个庆祝活动,就是纪念这个事情。

    然而,许多南越人民并不接受北越的共产党政权。从西贡沦陷的那一刻起,数十万南越人,包括大量华侨,踏上了逃亡之路。他们被称为“船民”。

    这是一条充满危险的旅途。尽管联合国在越南周边的香港、台湾、马来西亚、菲律宾,甚至印尼等地设有难民营,但一路上的环境恶劣,风浪不测,匪盗横行,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忧。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之前有历史资料说,当时有一百万到一百二十万的南越难民出逃,但是抵达难民营的只有不到80万。换句话说,海上有20万至40万船民死亡。

    加拿大作为美国的盟友,前前后后接纳了大约20万的难民,安置在多伦多、蒙特利尔、埃德蒙顿等大城市。

    这些难民来到加拿大之后,和所有的新移民一样,面临着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求生艰难的问题,然而和之前颠沛流离的逃难相比,已经是天堂了。

    于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开起了餐馆,将家乡美食——越南牛肉粉带到了加拿大。在接下来短短的十几年里,越南牛肉粉店遍布加拿大的各大城市。一开始在唐人街,后来蔓延到其他社区,走到哪都能看到一家。

    每到4月底,很多英文媒体都会单开一版,回忆这段历史。

    比如,这里翻译一段今天《多伦多星报》的报道:

    “1975年4月30日,随着西贡的陷落,越南战争宣告结束。然而,这场战争的余波并未就此消散。对于无数南越民众而言,这一天不仅意味着政权更迭,更代表着家园的失落与命运的转折。从这一刻起,数十万人,包括大批华侨,开始了惊心动魄的逃亡。他们被称为“船民”。

    谭黄(Tan Hoang)就是其中的一员。那年他只有20岁。动荡爆发后,他骑着本田摩托在西贡街头奔走,亲眼目睹了士兵开枪、民众被捕的混乱场面。在港口,他看见无数人试图登上一艘驶离的船只,有人失足坠海身亡,也有人在绝望中引爆手榴弹自尽。劫掠四起,秩序崩解。

    政权更迭之后,新的共产党政府实行配给制,民生困苦,饥饿蔓延。十年后,谭黄与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一起秘密造船,并贿赂士兵换取出逃机会。他们在海上漂泊四夜,途中遭遇风暴,最终抵达印尼。在难民营生活一年后,全家移民加拿大,在埃德蒙顿落脚。1995年,他在唐人街开设“金面馆”(“King Noodle House”),墙上至今挂着那艘载着他们逃离的木船照片。

    类似的故事,在越南裔加拿大人群体中广为流传。庄雪荣(Nhung Tran-Davies)医生是1978年另一批“船民”的后代。她的父亲在战争中失踪,母亲带着六个年幼的孩子逃亡。她回忆,在战后的越南,饥荒泛滥,母亲曾遭士兵强暴,为了一袋米,人们可以被抢、甚至被杀。为了活下去,她的哥哥姐姐常常饿着肚子,把食物留给年幼的弟妹。那一年,她们乘船逃至马来西亚,几个月后获加拿大教会担保,落户埃德蒙顿。

    武玲(Linh Vu)则出生在越南北方。她年幼时,母亲为了逃避战乱,把她扛在肩上,徒步300公里前往西贡,只为靠近家人。四年后,外祖父亲手建造木船,全家踏上逃亡之路。海上漂泊时,他们获一艘英国货轮救起,被送至新加坡难民营。几个月后,他们抵达加拿大,最终在埃德蒙顿开设了“Mai Mai越南街头厨房”。

    这些亲历者大多再未回到越南。他们的回忆深藏在一碗热气腾腾的越南粉里,在海外落地生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远离祖国的土地上延续文化、传递记忆,也将那段漂泊与挣扎的历史代代相传。

    如今,每逢纪念日,像谭黄、庄雪荣、武玲这样的人们,依然会聚在一起,回顾那段铭刻于心的岁月。他们说,这是为了让后代知道,自由的来之不易,以及他们的根,从哪里来。”

    愿那段苦难的记忆,随着汤碗中升腾的热气,被人们温柔地铭记;愿那些曾在黑夜中颠沛流离的人们,在异乡终得安身立命;愿他们的子孙,在自由的土地上继续前行,不忘来路,也不惧未来。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