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学区教育理事会(Community Education Councils, CEC)选举目前正在举行,作为学区与市教育局之间的桥梁,CEC旨在向市府反映家长声音,并在教育政策辩论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次选举中不乏华人家长的身影,除了向来最被重视的教育质量外,也有华人家长指出,希望能将心理健康辅导放在首位。
每两年,纽约市公立学校的家长都会投票选出32个CEC的成员,每个学委会由12名家长组成。CEC作为教育政策的反馈机制,成员需与学校领导团队合作,确保学区资源分配公平合理,促进学生学业成就,并向市教育局提供政策建议。
布碌仑第20区学委赵恺文已是第三届参选,他观察到,目前的纽约公立学校系统中,CEC对于学校及教育局的监督能力十分有限,导致家长的反馈常常不被重视;「尽管给了家长话语权,但是更流于形式,缺乏约束力」。
除了表示会重视教育质量及校园反霸凌议题外,赵恺文表示,也希望日后CEC发布的决议能受到校方、政府的尊重;「起码针对我们的每份决议,官方都应该出具有效的书面回应,而不是只打官腔」。
同样参选第20区的容迎鑫则将政纲重点放在针对移民的帮扶上。来自移民家庭的他表示,能切身体会到初来乍到家长的迷茫;「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去高中报名,我爸什么都不知道,俩父子忐忑得连想问什么都无从说起的无奈」。
容迎鑫希望,能从增强移民家长语言能力、增加双语班等方式,让移民家庭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此外,他也强调了针对特殊教育的家校沟通、资讯获取,及对校园霸凌的零容忍态度。
而参选第15区学委的朱青霞则表示,更希望在资源分配不均的教育系统内,能为孩子提供全面的帮助;「现在纽约公校还有不少问题,像是心理健康辅导人手不够,很多学生压力大但没地方求助」。
作为早产儿的家长,朱青霞也更注重能让孩子有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成绩会被时间冲淡,但善良、勇气和自由的灵魂,会陪他走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