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单从这三项零组件来看 iPhone美国制造完全不切实际

    就算是iPhone上最简单的零件——微型螺丝,也相当复杂。(路透)

    苹果(Apple)把制造基地转回美国,究竟有多困难?英国金融时报查看iPhone零组件指出,川普政府「美国制造」iPhone的想法根本不切实际。

    金融时报以iPhone的三项零组件供应链为例,可以清楚看出,搬迁生产线到美国有多困难。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首先是触摸屏幕,其中保护玻璃虽由苹果长年合作伙伴康宁(Corning)制造,但有助延长电池寿命的OLED显示器,以及集成式多点触摸层,则大多由三星生产。屏幕功能所需的内核电子零组件,会先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和显示器模块结合,再运送到鸿海组装厂。

    另一项是金属机壳。大多数iPhone款式的机壳,都是以高精度数值控制(CNC)机台,从铝锭切削成型。

    研究机构TechInsights分析师Wayne Lam指出,这个制作过程仰赖大量CNC机台,苹果在中国的供应商已耗费多年才建置目前的规模,其他地方很难拷贝。

    就算是iPhone上最简单的零件——微型螺丝,也相当复杂。根据不同用途,螺丝材质各异,螺帽形状也有多种,包括十字、平口、三角形和五角星形等。分析师指出,对鸿海而言,人工手动锁上螺丝,比投入开发自动化机器来得更划算。

    TechInsights的报告指出,苹果「极不可能把iPhone组装线搬回美国」。报告指出:「智能型手机供应链早已深深扎根在中国,背后仰赖大量熟练工程师和大量组装劳工。」

    苹果每年出货超过2.3亿支iPhone,相当于每分钟生产438支。苹果能在大规模生产下有效压低成本,让每支iPhone 16 Pro(256GB)带来获利约400美元,净利率高达约36%。TechInsights估算,iPhone的最终组装和测试成本仅10美元,电池4美元,屏幕和触摸皮肤38美元。

    鸿海是这条精密供应链的关键,负责全球绝大多数iPhone组装,其次是和硕和立讯,主要负责组装来自数百家供应商的零组件。从相机镜头、涂层材料,到各种印刷电路板和支撑iPhone结构的基板,几乎都是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地生产。

    供应商邻近组装业者,攸关苹果的生产效率。就算苹果能为部分iPhone零组件找到替代制造商,有些关键零件仍只有单一来源。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台积电(TSMC)负责供应iPhone的主处理器。尽管台积电表示已于今年1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开始量产,但专家认为,台湾和南韩生产的芯片数量及品质根本无法被取代。

    因此,要将生产线转回美国,势必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进行自动化、工具设备、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等各方面的协调性投资。

    中国享有苹果单一一家公司无法提供规模经济和效率,若要为了苹果特别在美国设厂,诱因很低。另外,圣塔克拉拉大学李维商学院(Leavey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蔡安达(Andy Tsay)指出,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另一个问题。「目前美国体制每四年可能出现翻天覆地的政策变化,这对企业投资并不友善。人或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看的时间需要比四年长得多。」

    蔡安达也指出,苹果双重依赖中国,既仰赖中国作为供应基地,也仰赖中国这个消费市场。相对地,中国也不会这么轻易放苹果走?毕竟中国也需要苹果。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