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喂增加妈妈与宝宝的亲密感,但也可能带给妈妈压力与挑战,中医分析发生乳汁不足,可分为自觉型、被干扰型与体质疾病型,精准诊断是改善关键,过度饮水不会增加分泌。
台中宜蕴中医诊所院长李湘萍近日通过新闻稿指出,母体的乳汁分泌与饮食、作息、情绪及体质相关,若能厘清原因、适时介入,大多数哺乳困扰都可有效改善。乳汁不足分为3大类型,第1种是「自觉型乳汁不足」,实际奶量足够,主要是信心不足,比较多出现在第一胎妈妈。
第2种是「被干扰型乳汁不足」,李湘萍解释,产后3至8天是泌乳激素上升关键期,若在这个阶段因定时喂奶、混合喂养、喂奶间隔过久或缺乏哺乳隐私等因素干扰,可能影响乳腺激素分泌,导致后续乳量逐步减少。
「体质或疾病型乳汁不足」则是第3种,产妇若患有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甲状腺异常或贫血等疾病,均可能干扰泌乳功能。李湘萍说,以中医角度来看,气血虚弱、肝郁气滞、脾胃功能失调等体质者,容易出现乳汁分泌不良的现象。
李湘萍分享曾在诊间遇过1名新手妈妈因哺乳时间受限及压力大,导致乳汁分泌明显下降。经诊断属「被干扰型乳汁不足」,体质为「肝郁型」,使用柴胡、当归、王不留行、白芍、茯苓等中药处方进行疏肝解郁、通络下乳,同时搭配哺乳频率调整与心理卫教,泌乳情况显著改善。
李湘萍建议,创建稳定泌乳节奏是产后哺乳成功关键之一。建议每天喂奶或挤奶次数应达8至12次,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尤其在产后初期哺乳机制尚未稳定时,夜间如身体状况允许,也可于半夜补1次哺乳或挤奶,有助于维持泌乳刺激,预防乳量减少或退奶情形发生。
孕妈咪常误信喝汤补奶、每天灌水,李湘萍说,过度饮水并不会提升乳汁分泌,反而可能影响泌乳反射与身体代谢,水分摄取应适量,建议每天总量维持约2500至3000毫升;另外,有喂母奶者,每天建议额外摄取约500大卡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