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岁,那是何庭安的六年前,彼时他研究所刚毕业,以一系列「汉字动态设计」获奖无数,被邀请至叁式ULTRACOMBOS担任艺术总监,同一年实践大学设计学院也邀请他回校担任讲师,在大多数人仍在摸索道路的阶段,何庭安便以极年轻之姿、扛下重责大任,在设计界占有一席之地。
直至这些年,他陆续主持如放视大赏、DigiWave、金曲奖表演、台北时装周等无数耳熟能详的大型项目视觉设计,作品屡获纽约ADC、iF设计奖、金点设计奖、金蝶奖、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等国内外奖项荣耀加冕,耀眼的成绩再加上一贯理性的谈吐,令人几乎忘了此刻的他,也仅是踏入三十世代初期的设计师。
何庭安最令人注目的,在于他不只是平面设计师,更将动态设计(Motion Branding)纳入对品牌识别的塑造。许多人常误以为他是网页设计师、动态设计师,甚至设计圈也时常不把他视为一般设计师,但他不急着撕掉这些标签,反而始终认为自己正稳稳站在平面设计师的本位上,持续拓展着这个职业的边界。
超越平面 将动态纳入品牌识别
在《2023台湾设计展「新北O起来」》(念:圈起来)主视觉里,何庭安以一个不断旋转、变形成无数符号的圆形标志,展现新北的环状地貌与混融多元人群原生体质,以直接而动感的语汇,象征新北市的活力;另一件《Very Taipei 这很台北-台北捷运线形公园成果设计展》则是一场关于城市感知的提问,以能不断堆栈长成101形状又能生成城町的动态设计字体为轴线,让视觉在屏幕与展览空间之间流动,唤起观者对「台北样貌进行中」的集体想像。
这两个作品虽然分别代表着新北与台北,但它们共通的特质是:视觉不只是静态标志,而是一场可以动态观看,并得以进一步诠释的城市品牌叙事。


何庭安作品深具「数字气质」,让品牌在不同媒介中维持一致性,能在动态载体上延展,展演深具细节,看过即难忘。在他的观点里,充满美感的图像仅是基本要件,更重要的是在数字化时代,当品牌进入跨平台的媒介环境后,识别元素该如何被使用、被理解,甚至被持续再创造,才是他想把握的关键。
从《2023台湾设计展「新北O起来」》到《Very Taipei 这很台北-台北捷运线形公园成果设计展》,何庭安不断试图打破「平面设计只能是平的」这件事,重新定义设计师的当代角色。对他来说,识别设计不是以单点来定义,而是打造一整套可变动、可扩张、可回归品牌认识的视觉系统,「平面设计师不该画地自限,应该从品牌出发,让作品超越平面、跨越至动态,甚至是更具叙事性的领域。」
打开中文本品牌角色 挑战设计空白地带
何庭安对中文本的设计有很深琢磨,相较英文本形结构明确工整,汉字因笔划繁复、结构疏朗不一,使得多数设计师更倾向使用英文为主,尤其进入数字载体的动态影像时,要如何让中文本型产生设计美感,几乎成为设计师难以跨越的门槛,然而对他而言,挑战「被集体跳过的空白」,成为深入中文本动态设计的起点。
早在学生时代为国立台湾美术馆所设计的展览形象作品《水生相》,何庭安即选择从「文本叙事」呼应空间展演的视觉逻辑,取水字的流动感,让视觉字体一笔一划展现如水滴一样的外形,以分岔的路径表达水流迷宫感。虽然这是一件平面作品,但在回归当时几乎都以纯插画表达内涵的时代,他已着手中文本本身的视觉生成感,让笔划不只是结构,更是内容和情境,成为演绎整体识别语言的一环。

⟪汉字动态设计项目 Motion Type Project⟫开创中文本动态设计语汇并夺得多项国际大奖。(影像提供/何庭安)
这样的关怀而后也展现在他最知名的「汉字动态设计项目 Motion Type Project」,他认为中文本身的笔画结构风格,应该要有其专属的动态情境美感,于是通过分析各种字体的特色以及形、音、义,创造出一套专属中文本体的动态形象,夺得无数国际大奖的认证,并受邀到香港、巴黎、荷兰等多地展出,不仅让更多人意识到汉字拥有独立且鲜明的美感,也打开了汉字动态设计的全新视野。
近年在《北魏真书体》项目中,他为传统的魏碑体打造引人注目的新意象,按照常理,这类碑刻字体古老、沈重而安静,应被视为不适合动态处理,但何庭安反其道而行,将古典运用在现代情境上,以高对比色赋予年轻、前卫的视觉效果,将真书字体示意在海产店、大港开唱、街头等潮流脉络下,充满数字氛围的视觉设计,形式上令人遥想到传统上乘载书法字的圆鼎古物或碑帖,却以「速度」和「冲撞」等快慢不同的方式呈现动态效果,翻转了魏碑老旧印象,为上市字体转译「源于城市、取自传承」的故事,全新创造充满时代感的品牌识别。

传统碑帖样貌结合快慢动态,为古老的⟪北魏真书体⟫打造当代识别。(影像提供/何庭安)
从《水生相》文本幻化的画面感,到「汉字动态设计项目 Motion Type Project」让中文动态成为表述主体,再至《北魏真书体》将动态化为概念、进入品牌识别体系,得以一窥他步步构筑中文视觉设计的轨迹。
何庭安相信,设计师的内核价值,在于为品牌创造独特且难以取代的识别,即使困难也不该自我设限,正因如此,他持续突破「字体」与「媒介」的界线,不只让设计从平面横跨至动态,也让中文本跃升视觉叙事的主体,创建属于品牌自身独一无二的识别语汇。
新一代设计师 避免思维均值化
现在,融合动态思维的平面设计师仍是非常稀缺,「有屏幕的地方,动态就比静态更吸引人,但很多设计师会认为动态是个巨大的坎,但实际上比动态更难的,是愿不愿意踏出那一步。」何庭安说。
有鉴于此,何庭安不只回到学校任教、参与各类设计竞赛担任评审,也活跃于社群平台,经常与年轻学子交互交流。何以花这么多业外时间做这些事情呢?他坦言:「太想看到崛起的新秀了,我很期待下一代的设计主流,也很期待我的认知被颠覆!」
何庭安内心的终极渴望,是寻找与灌溉和他一样的创意同路人,也就是拥有不受限思维、胆于融会贯通的新锐设计师。为此,他积极让学生以共同创作者的角色进入他的设计项目,亲身体验、混同与尝试各种崭新表达,感受创作的无限可能,他期待通过培育新血,能有更多人加入他的探索之路,一起开展设计界的别样风貌。

何庭安观察到,现下年轻设计师的环境与过去截然不同,网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像是Pinterest、Behance、Instagram等平台让创作者能轻易获得灵感,甚至也能通过AI工具快速生成视觉效果。然而,「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很会找Reference,但他们的设计表现往往也显得更加均值,甚至连个性和价值观也逐渐趋于类似」,这样的现象不仅削弱了探索自我风格的过程,很容易陷入同化、缺乏个人特色的桎梏。
避免作品均值化的唯一解法,只有自己亲身下去不断的做。何庭安认为,作品独特性仍需通过大量学习、实验与试错,才能慢慢锻炼出自我视觉语言,他建议可以从缩短找寻参考图像的时间开始,将更多心力投注于自主发想与反复试作,这样的过程或许很辛苦,短期看似是苦工,但长期而言,才会逐渐形塑成属于自我的风格。
另一方面,「表达」也是一项他重视的关键能力。设计师不只是做出漂亮的东西,也必须清楚传达概念、才能让人理解背后的思考与价值,因此他将「多读、多写、多看」视为不可或缺的修炼。
打开何庭安的Notion,不仅可见缜密安排的项目任务、日常行程,还令人注意到一系列的书单,他涉猎极广,从设计类理论工具书,到柳公权的字帖、手抄本可兰经,再至《历代诗选注》、《苏东坡词选》等古典书籍,以及他最热爱的现代科幻《你一生的预言》、《三体》,他不仅只是阅读,还会详细记录进度、罗列与摘要个人评鉴。正是这样一步步积累,他逐渐锻炼出深刻的观点。

何庭安很喜欢饶舌歌手Kendrick Lamar,因为Lamar通过不断打磨自己、以超强作品作为武器,回应世界的挑衅,一出手便横扫葛莱美奖,让作品的质量成为最终反击。他同时也欣赏爱尔兰动画师David OReilly不为迎合市场、而持续发表有趣之作的创作姿态。这些回答,或许也都是何庭安认真看待作品、在创作里常保乐趣的态度投射。
最近,他的社群释出2025年放视大赏的最新主视觉,主题是「Connecting dots」,从一个标准字开始,以聚沙成塔的动态,凝聚成一幅完整精巧的作品,借此展现创作者一点一滴累积与打磨的精神。
何庭安在作品的贴文写道:「在某个角落还是有某些人在专注的、默默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千锤百炼而细致入微。也许直至时间的尽头,他们都依然会存在。」这段话,是他给设计师的建言,更可以说是他自己一路走来反求诸己的创作信仰。
在何庭安的定义里,好的作品本身有力量,能改变人、支持喜欢的企业、传达有意义的故事,「Moving Other People 才是真正的影响力」,他说。
(本文经台北文创授权转载,原文刊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