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中国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展现令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目标。分析认为,这样的宣示显示无论是经济放缓、贸易战再起,都无法阻挠这项计划。
习近平在今年中国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并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纽约时报中文网报导分析,习近平把今年的会议变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活动,向他自己和他的愿景致敬。敦促中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新武器等先进技术领域不断取得进展。这样的态度显示,习近平不希望任何事情,包含经济放缓、沉重的地方政府债务、与美国的贸易战,阻碍他让中国超越对手,成为科技大国的计划。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的高级顾问古德瑞契(Jimmy Goodrich)观察,习近平看到二战后美国政府对科学的数十年投资,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希望拷贝这种成功」,而且他坚信,「只有更加自给自足,成为全球科学的领导者,中国才能成功地提升经济、增强军事能力,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报导提到,除了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谈话,习近平在听取了科学家和教育官员的报告时,同样强调教育在「把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中的作用;接见人民解放军代表时,要求中国军队更高效地实施现代化计划、铲除贪腐,并且更加灵活地应用先进技术,以便「加快发展新质战斗力」。
这些「优先事项」同样反映在中国的年度预算中,预计今年中国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支出将成长8.3%,教育支出成长6.1%,军事支出成长7.2%。中国政府今年的科技预算约为172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报导指出,批评人士认为,习近平的「未来目标」代表艰难度日的中国国民将得不到帮助。在房价急剧下跌的影响下,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而且退休人员的数量在增加,出生率在下降。然而,习近平相信,中国可以借由增加技术项目和产业升级支出以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