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若出现不正常阴道出血,尤其是停经后仍有不明原因的出血情况,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警讯,应尽早就医检查。台北慈济医院妇产科医师邵芷萱提醒,子宫内膜癌是近年发生率逐渐上升的癌症,好发于50岁以上女性,但也有年轻化趋势。由于缺乏像子宫颈抹片一样的普及筛检方式,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因此应提高警觉,及早发现才能及早治疗。
台北慈济医院分享一个案例,60岁的吴女士停经多年,却仍不定期出血,起初未加以重视,后来因担心身体状况,才决定至慈济医院妇产科检查。邵芷萱通过超音波发现她的子宫内膜异常增厚,安排「子宫内膜搔刮术」进一步检查,结果发现子宫内有一块肉瘤,若未即时处理,可能病变为子宫内膜癌。经过讨论后,邵芷萱建议通过子宫摘除手术来根除病灶。手术后,吴女士不再受异常出血困扰,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根据国民健康署最新数据显示,子宫体癌已挤下胰脏癌,成为国人十大癌症之一。其中,「子宫内膜癌」占子宫体癌超过九成。子宫内膜癌指的是子宫最内层的内膜组织发生恶性病变,主要好发于50岁以上女性,特别是肥胖、糖尿病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医学研究显示,内膜层长期接受过多雌激素刺激,可能会增加病变几率。
邵芷萱表示,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症状是不正常出血,然而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不适,导致延误就医。此外,饮食西化、环境荷尔蒙的影响,使得罹患子宫内膜癌的年龄层逐渐下降。部分女性日常爱用的营养补充品,如胶原蛋白、胎盘素等,可能含有雌激素或会刺激雌激素分泌,若摄取过量,可能导致荷尔蒙失衡,进而增加内膜病变及罹癌风险。
邵芷萱指出,目前子宫内膜癌并无像子宫颈癌一样的普及筛检方式,临床上多依赖「子宫内膜抽吸术」或「子宫内膜搔刮术」进行诊断。子宫内膜抽吸术可在门诊进行,医师会将细管经阴道、子宫颈伸入子宫,抽取少量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化验;而内膜搔刮术则须在手术室进行,通过麻醉后扩张子宫颈,再以刮匙刮取较大范围的内膜样本,诊断较为全面。
邵芷萱提醒,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射治疗、化疗或标靶治疗。若能早期发现,五年存活率可达90%;但若确诊为晚期,存活率则大幅下降至30%以下。因此,对于任何异常出血的情况,务必提高警觉,及早就医检查。
邵芷萱建议,预防胜于治疗,女性应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维持适当体重,避免肥胖,并采取健康饮食,如多摄取原型食物、减少高油高盐及人工添加物摄取。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与荷尔蒙平衡,降低癌症风险。此外,建议更年期女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超音波检查,并留意任何月经异常或停经后出血的情况,才能及早发现问题,提高治疗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