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税额」(tax credit)有利?还是「扣除额」(tax deduction)对纳税人较为有利?
投资理财网站Investopedia分析,「抵税额」让纳税人减轻缴税负担,是可以拿到手的金额,「扣除额」则是让应税收入(taxable income)变少,相较之下「抵税额」对纳税人来说,通常比「扣除额」更加实惠,两者都适用的纳税人则要通过试算,找出对自己较有利的选项。
「抵税额」每减少1元,纳税人就能少缴1元税金或拿回1元退税,直接减轻缴税负担。

「扣除额」则是让纳税人报税时应税收入减少而已。
「抵税额」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例如购买电动车、干净能源居家设备、人生首次购屋以及购过市场平台购买健康保险,都有不同金额的抵税福利。
「抵税额」分为「可退款抵税」(refundable credit)、「不可退款抵税」(non-refundable refundable tax credit)、「可部分退款抵税」(partially refundable refundable credit)。
某些纳税人的收入并未达到报税门槛,「可退款抵税」(refundable credit)仍有资格拿到退税。协助纳税人与家庭减轻健保保费开销压力的保费抵税额(premium tax credit)就属于「可退款抵税」。
劳动所得税抵免 易遭忽略
适用于中低收入劳工的「劳动所得税收抵免」(Earned Income Tax Credit,EITC)也是「可退款抵税」,但数百万民众适用「劳动所得税收抵免」资格却未申请,包括抚养孙子孙女的祖父母、退役军人、居住偏乡地区,以及不久前刚离婚、失业或经济出现骤变的纳税人。
「不可退款抵税」意指纳税人需要缴交的税款一旦为零,剩下来的抵税金额就拿不到退税。对于低收入民众来说,「不可退款抵税」可能产生「看得到却拿不到」的负面影响。
Investopedia指出,「不可退款抵税」效期只限报税年度当年,不会延续到下一个报税年度。领养儿女抵税额、房贷利息抵税额以及就业机会抵税额,都属于「不可退款抵税」。
「可部分退款抵税」指可以拿到部分退税,「美国机会税收抵免」(American Opportunity Tax Credit)便是一例。
根据「美国机会税收抵免」规定,纳税人如果使用2500元抵税额度之前,应缴税款就已经降到零,剩下来的抵免额度将可领回40%或1000元,以金额较低者为准,拿回退税。
「扣除额」分「标准扣除额」(standard deductions)与「枚举扣除额」(itemized deductions)。
「标准扣除额」适用所有纳税人,可以自动申报,额度依照报税身份而订,夫妻合并报税的抵扣额度最高。「枚举扣除额」必须枚举抵扣项目,例如住家或汽车做为生意使用的开销、赡养费、学贷利息、教学花费等。如果所有抵扣金额超过「标准扣除额」,「枚举扣除额」对纳税人就比较有利。
比较1000元「抵税额」与1000「扣除额」对纳税人的实际影响差异:1000元「抵税额」可以让缴税3000元马上降成2000元,1000「扣除额」对于属于12%税收级距(tax bracket,又称税收级别)的纳税人来说,应税收入减少1000元,等于只减少缴税120元。